興中學校開展第六屆“興中杯”數學組課堂展示活動
九江新聞網訊(唐銘琪?喻越?張天竹?羅煜)為了給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興中學校在3月19日——4月11日開展了第六屆“興中杯”課堂展示活動。數學組各年級老師集體備課,積極討論,反復磨課,集思廣益,一共展示了2節公開課,1節說課。
五年級喻越老師執教的《體積與容積》一課,用孩子們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導入新課。課堂上充分借助實物,在實驗操作、比較中逐步加深對體積與容積概念的理解。教學時,喻老師要求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容器的變化,用空間思維思考用什么辦法來判斷物體的體積。同學們小組合作,設計方案,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新穎有趣的教具以及活動的精心設計使得本堂課活潑生動,多樣的評價語言使課堂不再千篇一律。在喻老師的數學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科融合,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年級張天竹老師執教的《分一分(一)》這一課圍繞一個保羅大叔分披薩繪本故事展開,從三個活動環節展開。環節一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折一折、畫一畫表示一半,在這個活動中發現一半是把一個圖形進行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就是這個圖形的一半;環節二是二分之一如何能表示一半呢?從而介紹分數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分數的意義,通過學生折一張長方形的紙進行再次鞏固二分之一的意義;環節三動手操作創造分數菜單,讓學生體會除了二分之一還有其他不同的分數的,最后介紹分數的來歷。在本堂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分數的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中的合作意識。
五年級羅煜老師的說課《長方體的認識》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導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體會生活處處有數學,所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在教學過程時羅老師拋出核心問題“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棱、面的數量各是多少?面和面之間,棱和棱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自主發現長方體的特征,讓學生學會學習。羅老師強調要將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教學真正是從問題開始,從而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在數學組教研會上,興中學校全體數學教師對三位老師的課堂展示進行了細致的評課。大家直抒己見、熱烈交流、積極思考、幫忙改進,教研氛圍濃厚。
本次活動的開展,既為教師們提供了展示風采的平臺,又給教師們創造了互觀互學、交流研討的機會。一課一磨,千錘百煉,方能嚴謹育人。興中學校數學組教師必將乘載著“雙減”的帆船,一路前行,乘風破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