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自振與古代茶文獻研究座談會在九江召開
九江新聞網訊?12月15日,由九江職業大學萬里茶道茶學院、萬里茶道茶藝國際傳播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茶文化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自振與古代茶文獻研究座談會”順利召開。本次會議是中國茶文化文獻領域的首次國際學術盛會,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研究與傳播,具有開創性意義。

會議在莊重而熱烈的氣氛中拉開帷幕。校黨委副書記、萬里茶道茶學院專家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榮君出席并致歡迎辭。九江職業大學文化旅游學院(萬里茶道茶學院)黨總支書記、萬里茶道茶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捷主持開幕式、主旨演講。榮君副書記首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介紹了九江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茶文化。他表示,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獻研究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是推動當代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校黨委副書記榮君致辭)

〔九江職業大學文化旅游學院(萬里茶道茶學院)黨總支書記李捷主持開幕式、主旨演講〕
在主旨演講環節,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九江職業大學特聘教授、萬里茶道茶學院院長余悅教授以《中國茶文化文獻的當代承轉與朱自振茶史研究的學術史意義》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余教授表示,中國茶文化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經歷了從傳統的乾嘉之術到現代學術的興起,再到如今進入人工智能的AI時代。這個新時代,茶文化文獻的大數據呈現使得搜集更為快捷,檢索更為便利,但同時也伴隨著文字斷裂性的問題,關鍵詞搜索難以全面展現文獻的上下文及其關聯,導致文獻辨析與解讀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這一背景下,朱自振先生的茶文獻整理與研究雖然采用傳統方式,卻具有三大顯著特征:終其一生的學術堅守、始終如一的通讀原典,以及深入窮究資料的茶史研究;盡管他專注于古代茶文化,但也關注當代;雖未曾在國外求學,卻放眼世界;他的學術追求與品格,在中國當代茶文化學術史上,依然具有深遠的啟迪價值和作用。

(余悅教授作主旨演講)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柏權教授分享了以《茶道尋珠:萬里茶道茶業資料搜集整理及其體會》為題的主旨演講。他指出萬里茶道是17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橫跨亞歐大陸的一條重要國際商道,今天是一條留給后人的文化線路遺產。萬里茶道沿線留下了積淀深厚、類型多樣的資料,是從事科學研究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貴資源,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資料價值和應用價值。搜集整理萬里茶道資料首先要了解沿線的資料類型,了解資料的大致存量,將傳統文獻閱讀與查閱數據庫、田野調查、訪談記錄、參觀博物館等方式結合起來,全面掌握萬里茶道茶業資料。通過對萬里茶道茶業資料搜集整理,總結出,首先要掌握所搜集對象的基本信息和大致存量情況,組建多學科、多語種的研究團隊,采用多學科的搜集調查方法,形成密切合作、優勢互補的團隊關系。

(黃柏權教授作主旨演講)
中原大地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編審郭孟良先生以《觀瀾聽濤:一起走過四十年——一個編輯視野中的當代茶文化讀物出版史》為題作了主旨演講。他認為近四十年來中國茶文化的復興,推動茶文化讀物出版傳播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高潮期。“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受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和臺港茶藝的影響,中國茶文化活動悄然風起,《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和《茶業通史》出版成為標志。90年代茶文化國際研討會連續召開及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的成立,茶文化期刊的陸續創辦,大型茶文化集體項目和個人專著的出版,普及讀物的不斷增多,逐步匯流成潮,蔚為大觀。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公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和精神境界的升華,茶文化讀物出版激流澎湃,全面繁榮,然也不免泥沙俱下,瑕瑜迭見,從而引發對質量的憂慮和對精品的呼喚。“大浪淘沙始見金,滄海濟帆終接云”,我們期待新時代中國茶文化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基本建設穩步推進,嚴謹規范,同步實現數智化轉型,打造中國茶文化基礎資源平臺;學術著作綜合創新,再攀高峰,構建起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大眾讀物全媒體呈現、全網絡傳播,從而在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生活、物質與精神乃至中國與世界之間架起一道文化的橋、心靈的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實現偉大復興貢獻茶界的力量。

(郭孟良先生作主旨演講)
“典籍華章:朱自振學術文獻展”是為了紀念和展示中國著名學者朱自振在文獻學和古籍整理方面的卓越貢獻。展覽從三個方面對朱自振先生進行介紹:一、不懈求學路。朱自振先生自1959年大學畢業后,便堅定地走上了茶史研究的道路,經過數十年的辛勤耕耘,他為中國茶史文獻的發掘和整理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學者,朱自振先生不僅系統性地整理了大量茶文化資料,還提出了巴蜀是中國飲茶文化發源地的學術主張,推動了茶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二、一生事典籍。朱自振先生一生執著于學術研究,秉持學術道德和嚴謹的治學風范,致力于培養新一代的茶史研究人才。他的言傳身教贏得了廣泛尊敬,為后學樹立了榜樣。此次展覽不僅展現了朱自振先生的學術成就,更是對他畢生心血的致敬與回顧。三、醉心研茶史。朱自振先生的學術生涯從未止步。從1959年起,他與眾多學者共同核實、整理茶史資料,推動了《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等重要文獻的出版,成為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源。特別是在1995年退休后,他依舊積極投身于茶史資料的整理與編纂,主編了《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等重要著作,對推動國內外茶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展覽現場通過展示朱自振先生在古籍整理、文獻校勘等領域的具體成果,體現了他對文獻整理和古籍考證方法的獨到見解和貢獻;通過展示朱自振先生生平的照片,讓觀眾能夠直接感受到朱自振先生的學術風采、工作方式與個人魅力。朱自振先生的學術成就涉及文獻學、歷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展覽還通過不同學科的視角,展現了朱自振的跨學科思維和影響力。此外,朱自振不僅在古籍整理上成就斐然,他還強調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創新性,展覽通過介紹朱自振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體現了他對文獻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朱自振先生矢志不渝,終其一事的學術品格;朱自振先生至理名言,語重心長的深情寄托,將激勵與昭示著中國茶文化大道上的后來者!

(典籍華章:朱自振學術文獻展)
在“朱自振與古代茶文獻研究座談會”上,分別由朱自振先生家屬代表袁國棟,朱自振先生所在單位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研究員朱世桂,朱自振先生第一位博士生代表章傳政,對朱自振先生進行緬懷,朱自振先生在茶文化研究中的學術地位也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與高度肯定。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和來自日本、巴基斯坦等國家的50多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圍繞“中國茶文化文獻研究”“朱自振與古代茶文獻”“茶史研究”等主題交流探討,例如:“日本近世煎茶書百態”“諸岡存《喫茶新養生記》譯介及茶學研究的綜述”“海外拾零:日本藏《中國茶業文獻目錄》譯考——紀念朱自振先生90周年誕辰”“試論紅茶起源說與日本紅茶創制”“武夷茶名叢的文本變遷與當代價值”“朱自振及其茶史研究理路特點”等。參會專家圍繞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展開了熱烈討論,會議氛圍融洽而富有啟發性。

(座談會、學術研討會)
余悅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首先,傳承和發揚朱自振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成果至關重要,朱自振先生魅力不僅體現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更在于對年輕一代學者的激勵作用;其次,本次會議是中國茶文化文獻領域的首次國際學術盛會,但絕不會是最后一次,未來仍將繼續推動此類跨國學術交流;最后,茶文化研究的前景廣闊,特別是許多年輕學者的加入為茶文化文獻的研究注入了新鮮血液,未來的茶文化事業需要更多年輕學者的接力與創新、繼承和超越,為推動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余悅教授總結發言)
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茶文化文獻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也為茶文化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中國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深化茶文化文獻研究與全球學術界的合作交流,充分挖掘和弘揚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通過加強國際學術合作與資源共享,我們不僅要提升中國茶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還要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展現茶文化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文化互鑒中的獨特作用。我們堅信,茶文化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精神內涵,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和諧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九江職業大學供稿)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