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照亮科技 科技傳播人文——湖濱小學開展2024年科普講座活動
九江新聞網訊(方星)?12月19日下午,湖濱小學本部一樓多功能廳內坐滿了朝氣蓬勃的學生,場面熱鬧非凡,一場以“人工智能與未來生活”為主題的科普講座在校園里舉行。


活動開始,李倩雯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本次主講人:張立龍博士。張立龍博士以《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為開端,呈現一種令人矚目的形象在學生們面前,再回溯中國古代,智慧的古人對人工智能也曾有過奇妙的猜想。例如魯班,他那巧奪天工的技藝蘊含著早期人工智能的萌芽。還有偃師這位巧匠,他所創造的能歌善舞的人偶,是古代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而在國外,加扎利的機械玩偶同樣有著對人工智能的猜想。再看人工智能學科的成立,猶如璀璨的星辰。現如今“讓機器做人能做的事”我們賦予了它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名稱——人工智能。


在當今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工智能如同一場浪潮席卷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人臉識別技術就像一位神奇的“門神”,為我們的生活筑牢了安全的防線。還有智慧樓宇、智慧城市、在游戲、駕駛、醫療、農業、娛樂行業同樣因人工智能而增色不少。總之,人工智能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效率和創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當提及人工智能時,不少人會簡單地認為“AI 就是機器人”。然而,這種看法未免過于狹隘和片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但人工智能遠不止于此。同樣,認為“AI 就是編程”也是一種過于簡化的認知。編程固然是實現人工智能的重要手段,但人工智能絕非僅僅是一行行代碼的堆砌。
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思考,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定義和形式上。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引發我們對科技與人類關系的深入思索。


在活動的尾聲中,學生們對人工智能在未來生活的參與產生熱烈反應。一方面,他們驚嘆于人工智能的強大功能,如智能語音助手能快速回答問題、智能翻譯軟件助力語言學習等。另一方面,學生們積極探討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應用場景,想象著智能教室、智能醫療等帶來的便利。活動雖已結束,但成功激發了學生們對人工智能的熱愛與探索熱情,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技未來的大門。不少學生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同發展,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