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建】德安縣塘山鄉: 組織引領方向 產業發展興旺
沿著德安縣“德白公路”一直往西,繞過蜿蜒的盤山公路,便可以進入這個藏在深山里的鄉鎮——塘山鄉。近年來,該鄉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通過黨建引領、因地制宜、頭雁先鋒,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24年,全鄉4個行政村中有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2個超100萬元。
黨建引領
鋪就鄉村振興的“幸福路”
“路好了,班車班次也增加了,群眾往返縣城方便了許多,我們辣椒醬和茶葉的運輸成本也減少了很多。”說起村部門口的柏油路,石源村村干部楊盧金豎起了大拇指。一直以來,塘山的進鄉主干道坑坑洼洼,原本連通山里山外的水泥路成了鄉村發展的一個阻斷。
面對此情況,該鄉黨委政府跑項目、籌資金,終于在2023年成功爭取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對總長度15.1公里的3條通鄉主干道進行“白改黑”。“修路是本地群眾呼聲最高的一個實事之一,也是鄉村發展的有力推動,我們鄉黨委政府一直在努力,想了很多辦法,采取了很多措施,終于在2023年實現了。”該鄉分管交通的副鄉長楊敏介紹說。
現實的路修好后,就要修好思想的路。該鄉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結合各村發展實際,確定“聯村共富”發展目標,整合鄉村資源、力量,組建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專班,由鄉黨委書記親自抓,1名班子成員為蹲村產業發展負責人,構建鄉村聯動、聯村發展的工作體系,真正實現了發展“一盤棋”。
因地制宜
深挖產業發展的“三色寶藏”
入冬之際,辣椒加工廠房的機器在不停工作,旁邊一缸缸鮮紅的辣椒醬正在發酵,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新鮮辣椒經過采摘、清洗、晾曬、研磨、調味等多道工序后,便會靜靜地“躺”在大缸里等待發酵,半個月后,一罐罐別具風味的塘山辣椒醬新鮮出爐。
“塘山辣椒、黃牛肉和高山茶是我鄉的三大特色支柱產業,俗稱‘三色寶藏’,很受市場歡迎,上市季節常常供不應求,石源村每年茶葉銷售收益便可達30余萬元。”該鄉產業發展負責人楊明豪介紹,“偏遠鄉鎮發展產業得因地制宜,我們總體的發展思路就是把屬于自己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高山挺拔、山谷陡峭、道路蜿蜒、海拔600多米,這些都是制約塘山鄉發展的劣勢,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才有了辣中帶甜的高山辣椒、清香沁人的高山茶葉和肉質細嫩的黃牛肉。
集體經濟破局,必須在產業上做文章,近年來,塘山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寸之所長”,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以石源村高山茶、新塘村辣椒醬、鄭湖村黃牛肉和嶺上村蔬菜種植為依托,加大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做到產業覆蓋全鄉。
頭雁先鋒
當好鄉村振興的“指揮員”
每逢制茶季節,總能看到石源村支書趙宋姣忙碌的身影,對于制茶,她親力親為,從采摘到制作再到銷售全部實現“一肩挑”,閑暇時間也不歇息,帶領村干部外出學習。“干部不領,水牛掉井。”新時代的村黨組織書記,不僅是村莊“領頭雁”、村民“當家人”,還應當是產業發展“帶頭人”。
“我們鼓勵村黨組織書記重抓產業項目,打好村集體增收主動仗,只有這樣,群眾才會跟著干,產業才能發展好。”塘山鄉黨建辦主任介紹,“不僅如此,我們在村干部提升自身學歷、考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事業單位人員方面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這也是我們塘山鄉村干部職業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為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該鄉加大村干部表彰獎勵力度,鼓勵村干部提升學歷,經常性組織學習“新時代贛鄱先鋒”等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有效激發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干勁。近年來,該鄉轄內四個村上任村黨組織書記全部考錄為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或事業單位人員,極大地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徐欽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