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事好辦 “潯”得未來 優化營商環境進行時】打造全省首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共青城市全力創優 低空經濟發展環境
九江新聞網訊(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張江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要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共青城市積極搶抓國家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機遇,把低空經濟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創優低空經濟發展環境,加速新質生產力成果轉化。
建平臺,栽好梧桐引鳳棲。按照“一心兩軸四板塊”功能布局(“一心”:A1類跑道型通用機場;“兩軸”:兩條城市主干道;四大板塊:低空運營、低空制造、低空文旅、低空服務),建成了全省首個市場化運營的A1類通用機場,規劃建設了4.1平方公里的全省首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其中,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的無人機生產制造中心項目一期已交付使用,標準廠房、物流倉庫、生產研發中心、無人機測試檢驗中心等一應俱全,推動企業“拎包入住”。
定政策,優化生態聚產業。出臺《關于全面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實施意見》《低空經濟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制定“黃金15條”,優化資金、人才、科研、平臺等關鍵要素供給。成立低空經濟專業招商組團,成功簽約落地東古智能(星恒長天)、江西瑞奇、中科航創、空中未來、廣翼航空等10余個優質項目,涵蓋復合材料、電力推進器、整機制造、低空公共服務平臺等上、中、下游產業,低空經濟全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低空應用廣泛拓展。成功開通共青—廬山、廬山西海等空中旅游航線以及共青—鄂州、景德鎮等機場轉場訓練航線,現有固定翼運動照、私照、無人機飛手學員700多人,體驗與飛行研學超1.7萬人次,培訓人數和飛行小時長在全省領先。無人機+長效環境管護、無人機+禁捕退捕、無人機+電力巡檢等場景應用不斷拓展,無人機巡湖巡河6小時可實現全覆蓋。
匯資本,精準澆灌結碩果。發揮共青城市基金小鎮優勢,采取政府平臺公司出資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方式,設立規模50億元的低空經濟產業引導基金,為落戶企業提供資本加持,解決企業發展“后顧之憂”。聯合中國科學院無人機應用與管控研究中心、江西省水利科學院,投入1500萬元啟動資金,成功孵化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民航局重點實驗室。
引才智,科創引領強動能。實施集聚一批低空經濟領軍專家、一批高水平科創團隊、一批高技能人才“三個一批”專項行動,深入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地理所等名校名所覓才引智,“一人一案”引進和培育領軍人才8人。開辟聘任顧問、共建共享、人才互聘、科技副總、賽會集聚等6項引用通道,引育急需人才100余名,獲批專利、軟件著作權48項,轉化科研成果近10項。借助共青城市現有15所大中專院校資源,深化校地合作,推動產學研融合,儲備相關專業人才近2萬名。
優環境,靠前服務促發展。成立江西省低空經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為低空經濟企業提供一對一“管家”服務,切實做到“有呼必應,隨叫隨到”。引進江西省低空經濟綜合服務平臺、江西省航空器檢驗檢測中心,企業產品不出園區即可完成測試、試飛。開展涉航審批業務,園區內企業生產的航空器,各類材料和手續均可在園區辦理,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共青城市跳出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堅持創新引領,將低空經濟作為新的增長極,進行體制機制性重塑改革,實現了低空經濟從零到一的突破,為我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綜合示范樣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