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廬之聲】干字當頭 作風托底 奮發有為 拼出更優的營商環境
春潮翻涌點燃斗志。
“越是爬坡過坎、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越是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沖在先、干在前。我們不僅要拼志氣、拼勇氣、拼豪氣,也要拼能力、拼作風、拼擔當,努力拼出更優的營商環境。”市委書記劉文華在“新春第一會”上的講話直抵人心。
去冬今春,市委書記劉文華,市委副書記、市長蔣文定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分別到縣區專題調研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與部分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現場釋疑解惑、解決問題。
2024年12月23日,市委書記劉文華到湖口縣調研工業項目并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
2024年12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企業界人士座談會。
今年1月26日,市委、市政府舉行2025年潯商新春“雙招雙引”推介會,與各地潯商代表共敘鄉情、共迎新春、共謀發展,拉開了全市“雙招雙引”的序幕。
……
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動九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企業發展、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穩定市場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因素,是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系統性工程。
營商就是贏未來。
營商環境如水,水活則魚肥。企業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一刻也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要想在潯投資的企業持續扎根九江、深耕九江,要想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九江、擁抱九江,就必須持之以恒地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用店小二式的服務書寫的。春節期間,為滿足企業、群眾辦事需求,市政務服務中心各專區嚴格落實“不打烊”服務承諾,科學安排值班人員,確保窗口服務“不斷檔”。1月28日至2月4日,市政務服務中心公安、不動產、醫保、稅務、公積金、人社專區共辦理錯時服務事項374件,用行動詮釋著高效務實的服務理念。市政務服務中心春節期間的窗口,是我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剪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24年,我市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政策支持,一系列刀刃向內的改革,為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支持和服務,為市場主體創造了更加公平、高效、便捷的發展環境,營商環境認可度不斷向好,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持久動力。去年12月10日,2024年江西省優化營商環境優秀案例揭曉,九江市探索建立涉企問題“未訴先辦”機制、修水縣打造“歸雁經濟”高地、永修縣創新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彭澤縣以優質營商環境催生項目“二期現象”、廬山市打好金融“組合拳”紓解企業“融資難”、柴桑區創新開展營商環境“三百”工程、湖口縣深入推進“一中心、五平臺”建設等7個案例成功入選,入選數量位列全省第一。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一步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拼搏。在這條“優化營商環境”拼搏的路上,改革更有力,政府更有為,發展才會更有效。
今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新的一年,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樹牢“項目為王”的理念,強化“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意識,持續掀起拼出更優營商環境的熱潮。
拼出更優的營商環境,怎么拼?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們要志在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以“會當凌絕頂”的壯志,緊盯行業領軍企業,招大引強,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讓企業在九江看到無限可能,以高遠之志,引領發展航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以豪邁之氣拼出更優的營商環境。憑借長江岸線等資源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大手筆投入,完善交通等設施,為企業提供廣闊舞臺,以豪氣之懷,張開雙臂,廣納四方客商。
面對競爭激烈的營商賽道,我們要大膽突破傳統思維的禁錮,不斷優化創新服務理念,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大提升行動,著力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尊商親商的人文環境,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全要素保障,推出創新舉措和改革實踐,全方位推動營商環境迭代升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堅實基礎。拼出更優的營商環境,只有具備過硬的本領,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全市各級黨員干部要深入學習,努力掌握新形勢下經濟發展領域的新知識,進一步掌握“懂政策、懂產業、懂項目、抓落實”的本領,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嚴謹務實,做企業的“店小二”,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拼擔當,是拼出更優營商環境的亮麗底色。全市黨員干部要把為企業排憂解難視為使命。堅持換位思考,強化問題導向,主動問需于企、問計于企,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幫企業之所需。要堅持市縣聯動,加強部門協同,凝聚強大工作合力,營造“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舉全市之力創一流營商環境,讓“營商環境”成為賦能九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最強勁動能。
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不負春光,砥礪前行。
(執筆:九江日報記者 張雷 張勛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