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八里湖新區用心用情寫好“民生答卷”
聚焦群眾關切,辦好民生實事,是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的頭等大事。去年以來,八里湖新區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緊扣增進民生福祉目標,聚焦就業、養老、教育、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等領域,推動各項民生項目落地見效,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書寫人民至上的“民生答卷”。
一菜一湯品出溫暖民生
一粥一飯暖胃暖心,一菜一湯溫暖民生。走進八里湖街道畔湖社區“幸福食堂”,處處是居民們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溫馨畫面。“這里的菜品種類豐富、價格實惠,像我還能享受三塊錢的優惠,只要花六七元錢就可以吃上一頓豐富的正餐。不光我們老年人可以在這吃飯,很多附近的上班族也在這里吃,很受大家歡迎。”正在用餐的畔湖社區居民葛淮春高興地告訴記者。
2024年7月12日,八里湖街道畔湖社區“幸福食堂”正式開業。該幸福食堂面積15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余人就餐,每餐有20余種菜品供居民選擇,菜品食材新鮮,營養搭配均衡。持身份證件前來用餐的九江戶籍老人還可以享受優惠,70~79歲老人每餐優惠3元,80歲及以上老人優惠5元,社區居民紛紛點贊。
一年來,八里湖新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續聚焦“一老一小”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開辦幸福食堂4家,打造社區公辦普惠托育服務中心,新增普惠托位近百個。推動九江小學九龍山校區建成開學,實施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陽光編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公平。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大力推進“5+2”就業之家平臺建設,做好新區首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預備工作,全力保障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統籌推動重點民生項目建設,打通尚德路等“斷頭路”,破解出行難問題。積極推進市“三館”、市科技中專、八里湖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思德路南側公園、昌河新村片區城中村改造等重點民生項目建設,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還湖于民共護河湖安瀾
八里湖新區全面強化河湖治理保護,厚植人水和諧的生態底色,做到“還湖于民、還景于民”。同時,深化“水文化”文章,推動“水、城、人、景”合一,譜寫河湖安瀾、生態宜居、岸綠可游新篇章。如今,八里湖新區已是“水清岸綠皆是景,人水和諧幸福來”。
走在八里湖畔,空氣清新,明亮的藍天與清澈的湖面互相照應,遠處的候鳥翩躚入畫,一派和諧美麗景象。湖邊,八里湖新區賽城湖基層湖長段廣金正在開展巡湖保潔工作。“我們成立了巡湖保潔隊,開展24小時巡湖保潔工作,確保湖區沒有白色垃圾。”一年來,八里湖新區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設立了7名區級河長、14名街道級河長、27名村級河長,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有效織密守護全區綠水青山的責任網絡,并通過區域與流域相結合,依托市、區、街道、村四級河長組織體系,創新推行“河湖長制+水文”的河湖管護新模式,形成全域治水、全民護水、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河湖管護新格局。
八里湖新區全力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李家山泵站生活污水直排、財富大道噪聲擾民等問題整改工作,統籌推進雨污管網分流改造、蛟灘污水處理廠二三期工程等,確保問題如期銷號、信訪件按時辦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提升攻堅戰,重點抓好八里湖流域水質提升與生態保護,切實扛牢“一湖清水入江、一江碧水東流”的重大政治責任。
食用菌撐起村民“致富傘”
走進八里湖新區賽城湖街道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智能出菇房內菌香四溢,一排排秀珍菇鮮嫩飽滿、長勢喜人。菇農們熟練地穿梭在種植架間采摘、裝筐、搬運、封箱,準備發往周邊縣區。
“為了更好地種植秀珍菇,基地特地配備了12間智能出菇房、2間冷庫及配套設備,并通過引進遠程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實現了全年栽培、穩定出菇。”基地負責人張立告訴記者,基地由賽城湖街道徽洲村主導,石橋村、王家墩村、楊花社區聯建,總投資約300萬元,占地1400平方米。
秀珍菇產銷兩旺的同時,還帶動了村中閑置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我以前在外地務工,后來因為腿部受傷,不能干重體力活,所以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現在基地的秀珍菇成熟了,村里就讓我們來采摘,每個月有3000元工資,離家近還方便照顧家庭,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正在采摘秀珍菇的徽洲村村民黃良基高興地說。
一年來,八里湖新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充分用好轄區山林、水面、湖泊等資源,大力發展水產、油茶等農業產業,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打造和美鄉村。
如今,走進八里湖新區,處處都是一片喜人景象。不僅徽洲村用食用菌產業撐起了村民“致富傘”,在賽城湖街道塔水橋村,面積達上百畝的各類果蔬也長勢喜人。通過土地流轉和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塔水橋村打造“農業+研學”特色基地,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八里湖街道排山村因地制宜,激活土地資源開展楊梅生態種植,種下的3000株樹苗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40平方公里水面的賽城湖,水美魚肥,去年魚類產量超550萬斤,同比增長約10%,訂單供不應求,“鶴問”水產品牌持續擦亮,加快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真正將美麗生態轉化為美麗經濟。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八里湖新區將緊扣市委打造“三個區域中心”、建設“一個美好家園”等重點任務,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堅持立足于實、聚焦于需,大力推進“5+2”就業之家建設,持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推進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加快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因地制宜辦好社區“幸福食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昂揚的精神面貌、過硬的能力作風把民生實事一件一件抓好抓實,做到真正解群眾之難,暖群眾之心,繪就最美“城市封面”和“城市客廳”的幸福民生新畫卷。
(李若愚 見習記者 蔡文含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商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