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青陽腔
陽春三月,湖口縣付垅鄉的春風裹挾著戲曲的悠揚旋律,縈繞在這座非遺小鎮的街巷田間。3月17日和19日,記者隨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導師團隊走進付垅鄉,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湖口青陽腔的傳承與發展現狀,見證古老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的生機。
春風拂柳青陽腔。
青陽腔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其“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高腔特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2006年,湖口青陽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這一傳統藝術卻也面臨過“被知曉卻難親近”的尷尬:雖聲名遠播,但完整劇目多局限于付垅鄉本土演出,外界觀眾往往僅能在文藝匯演中欣賞零碎片段。
廊橋演繹“貴妃”醉酒。
提及青陽腔的當代傳承,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3歲的付垅鄉青陽腔劇團團長饒江釵是繞不開的名字,作為已故國家級傳承人殷武煥的嫡傳弟子,她的人生軌跡因青陽腔而改寫。“我本是黃梅戲戲迷,2006年殷老師一句‘青陽腔需要年輕人’,讓我一頭扎進了這門藝術。”從學藝到授藝,她將二十年光陰獻給了青陽腔的曲牌與唱腔。殷武煥逝世后,饒江釵毅然扛起劇團大旗,在堅守《百花記》《琵琶記》等傳統劇目的同時,探索創新改編,讓古老戲曲更貼近現代審美,她也完成了從黃梅戲迷到非遺守藝人的完全轉型。
秀蘭班的小演員在排練穆桂英掛帥。
饒江釵在指導小學生練功。
在付垅中心小學,有一間掛著“饒江釵青陽腔工作室”牌匾的教室。2017年起,這里開設的“秀蘭班”,成為青陽腔傳承的搖籃。每周兩節的戲曲課上,孩子們從身段步法練起,稚嫩的唱腔中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娃娃們未必都成角兒,但至少要讓鄉音永續。”饒江釵說。七年間,數百名“小戲骨”從這里走出,其中佼佼者已能登臺演繹《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選段。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將會把青陽腔的火種帶向更多、更遠的地方。
排練青陽腔節目。
傳承非遺。
如今的付垅鄉,青陽腔既活躍于祠堂戲臺,也亮相于文旅節慶,既有面向村民的惠民專場,也有融合現代舞臺技術的創新劇目。這門穿越時空的藝術正以更年輕的面貌,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注腳。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李濤淵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