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在行動之局長訪談】護生態優環境并舉 強服務促發展同行——市生態環境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南談營商環境優化新實踐
生態環境保護與營商環境優化如何同頻共振?市生態環境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南給出答案:“既要守住綠水青山的底線,更要鋪就企業發展的快車道!”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九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生態環境部門既要當好“監督員”,更要做好“服務員”,市生態環境局以“環境要素精準護航、審批服務極速通達、監管執法剛柔相濟”等硬舉措為核心,助力企業在綠色發展的賽道上輕裝快跑,推動生態“含綠量”與發展“含金量”雙向賦能。
全市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動員大會召開后,全市生態環境部門立即做出反應,召開專題黨委會,第一時間傳達全市動員大會的相關精神,就環評效能、排污權儲備交易、執法“有溫度”等部署下一步工作。張南在接受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專訪時表示,市生態環境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制定了多條“干貨”政策。
要素保障“好項目”,充足要素儲備,推進排污權交易,開展排污權融資抵押,全力保障企業高質量項目建設環境要素資源。跑出環評“加速度”,市生態環境局成立了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專班,開展環評審批全過程幫扶,實施評估、聯審、公示等環節并聯式辦理、一條鏈審批,打造全省一流環評審批營商環境品牌,對納入“三大攻堅戰”的重點項目,在材料齊全的前提下環評審批時間壓縮為20日內。規范執法“少檢查”,加強生態環境領域涉企行政合規指導,開展跨部門聯合執法檢查,避免重復檢查、多頭執法,取消簡化管理排污許可單位自行監測檢查中的抽測和比對監測。監管執法“有溫情”,嚴格執行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四項清單,對于11種首次違法行為、25種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并動態更新完善清單,大力推行非現場、無感式執法,做到無事不擾。數據共享“減負擔”,健全工業園區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免費提供環境監測數據,降低企業資金和時間成本。助力企業“修信用”,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7日內,同步送達《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告知書》《生態環境領域企業合規建設提示書》,幫助企業快速修復信用,指導企業合規經營。持續優化“三服務”,繼續堅持“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地方”工作機制,完善主要領導現場辦公、班子成員包企幫扶等制度,深入企業、項目現場辦公,解決落戶和發展方面存在的環境問題。
在項目環評服務上,市生態環境部門圍繞“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從嚴把關、從優服務”十六字開展工作。以項目為中心,靠前服務,把服務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常態化面向發改、工信、商務等部門以及工業園區、鄉鎮等,收集項目信息,建立項目臺賬,第一時間介入服務,主動進行政策解讀和關鍵問題指導,讓企業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免費共享監測數據,為企業降本增效。建立工業園區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共享機制,通過收集、整理、監測、建庫等方式,免費共享數據成果,目前已有610余家企業受益,節省費用839萬余元,平均減少環評編制時間15天。
嚴守環境底線,提高環評質量。建立環評“誠信報審”“極速受理”“首送質控”機制,生態環境部門實行“極速受理”,對環評文件即來即受理的同時,對首次送審受理的環評報告即開展質量考核,切實提高環評文件質量。同時,優化整合流程,建立項目專班,實施評估、聯審、公示等環節并聯式辦理、一條鏈審批,變先評估后審查為協同辦理,建立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專班,既打造營商環境品牌,又贏得企業好口碑。
開年上班第一天,市生態環境局就緊鑼密鼓地研究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依托中國電信鄱陽湖智算中心先進的算力設施,克服諸多技術難題,于2月成功搭建了DeepSeek-生態環境大模型,實現了算力與AI模型的全流程自主可控,大大縮減企業的審批時間成本。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賦能營商環境方面,在全省率先應用智慧環保系統,實現了環境監測數據“一平臺共享”,具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線上備案“一次不跑”,以及建設項目“三線一單”成果便捷查詢,輔助項目選址落戶等功能。借助DeepSeek強大的信息處理及深度學習能力,構建了大氣多源數據分析與溯源的智能體和排污許可證 “一證式” 監管。市生態環境局還將積極推動大模型和信息化的融合發展,探索數字環保專家、政務服務機器人等更多應用場景,未來將實現現有業務審核工作效率提升70%以上,環保服務數字機器人免費24小時向企業開放,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