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清明】文明祭掃蔚然成風:讓追思更 “清明” 讓傳承有新意
清明時節,細雨紛飛。在公墓的入口處,不再有煙霧繚繞的紙錢堆,取而代之的是花店里精心包扎的菊花束;在鄉村的墓碑前,年輕一代捧著手機,通過視頻連線與遠方的親人共同完成祭掃儀式;在數字空間里,AI生成的虛擬影像正在復刻逝者的音容笑貌。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見證九江市民在“綠色、文明、環保”理念的倡導下,以更加文明、環保的形式,緬懷逝去的親人。
以花為媒 讓思念綻放在春天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往那種煙霧繚繞、紙錢紛飛的祭祀場景已逐漸消失,清明祭掃多了一份“清明”的氣息。
清晨六點,花藝師陳敏已經在工作臺前忙碌,她仔細修剪著白菊的枝葉。“現在清明訂單里,鮮花祭掃占了七成以上。”她指著手機里的預約記錄說,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用鮮花替代鞭炮,用自然的芬芳傳遞哀思。
“清明祭掃是為了寄托故人的哀思,用鮮花祭掃既賞心悅目又環保,我們家已經連續好幾年用鮮花祭掃了。”顧客陳坤武說。
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花店開啟了祭掃鮮花花束的熱銷模式,增設了白菊、黃菊等素色花卉銷售區。不少顧客還會選擇搭配康乃馨等花卉,以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
云端寄情,科技架起跨越時空的橋梁
九江開發區市民張偉打開某APP,為父親的虛擬墓碑更換背景。從廬山五老峰到石鐘山,他依次選擇了父親生前最愛的九江景點。“現在家族群里每年都會上傳新的祭掃視頻,連在美國的堂弟都能參與。”這種跨越時空的祭掃方式,讓分散在各地的九江游子得以“團聚”。
作為00后新生代,明麗群目前在北京某高校攻讀碩士學位。繁重的學業讓這個來自九江的女孩已經兩年未踏上返鄉之路。在她的家族記憶里,清明向來是闔家團聚的重要儀式,但今年又將因學業安排與傳統祭掃失之交臂。不過,網絡祭掃服務為她化解了這份鄉愁。“當我在虛擬陵園點燃電子香燭,看著花瓣雨飄落的數字墓碑,仿佛真的跨越了1300公里的時空距離。”明麗群輕點手機屏幕時,指尖劃過的不僅是電子祭品,更是對故去親人的綿長思念。
AI追思 讓時光在數字鏡像中駐足
只需一段視頻或一張照片,就能通過AI技術讓逝去的親人“動”起來。記者在淘寶、拼多多、閑魚等平臺搜索“AI復活”“AI逝者復刻”等關鍵詞,可以看到大量相關產品。主要是通過AI深度學習技術建模,讓照片中的逝者動起來,并配上合成語音簡單說幾句話,如“我好想你”“要記得照顧好自己”等。
瑞昌市民徐新游就給記者展示了AI視頻。屏幕上,父親的虛擬形象正在講述童年故事,語音語調與生前毫無二致。他眼眶微微發紅地說:“這是AI軟件通過分析父親留下的音像資料做出來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面是能幫一些人完成心愿,作為情感慰藉。當然,也要提醒當事人不要過度依賴這種服務,陷在虛擬世界里。同時,要注意風險問題,市民如果購買此類服務,首先要選擇有正規資質的商家,并簽署保密協議,約定數據使用完后必須徹底刪除。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余超 文/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