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鏈”出大產業——永修縣“稻蝦共生”繪就農業發展新圖景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沉寂了一冬的小龍蝦市場再度熱鬧起來,永修縣三角鄉的稻蝦養殖基地,部分蝦農劃著小船,正在忙著收網、捕撈龍蝦,并挑選稍大個頭的小龍蝦作為“頭茬”搶“鮮”上市,讓市民游客提前品嘗到這道夏日美食。
自2020年以來,永修縣充分利用地域、水資源等優勢,下大力度招引了湖北潛網集團等一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聯合打造中國·稻蝦鄉里萬畝稻蝦養殖示范基地,成立江西蝦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動小龍蝦全產業鏈發展。短短幾年時間,該縣小龍蝦已形成養殖規模近30萬畝,年產值超40億元的產業集群,一躍成為江西小龍蝦養殖第一縣,先后榮獲“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全產業鏈發展示范縣”“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唱響了“永修龍蝦、蝦行天下”品牌。
生態為先 稻蝦共生打造“一田雙收”新模式
永修縣位于鄱陽湖生態核心區,修河與潦河在此交匯,擁有優越的水資源,為小龍蝦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該縣還創新探索出“稻蝦連作”無環溝平養模式,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雙收”,達成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每年3月投放蝦苗,4月中下旬收獲第一批商品小龍蝦,后期通過輪捕輪放,在6月底持續收獲小龍蝦后,隨即種植水稻,實現養蝦種稻的完美轉換,兩季蝦一季稻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還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三角鄉養殖大戶徐繪高是這一模式的首批踐行者。他介紹,每畝稻田產蝦可達150公斤以上,單季水稻產量穩定在500公斤,畝均收入從單純種植水稻時的200~300元大幅提升至3500元以上。而且,這種模式讓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了30%以上,蝦糞肥田生態種養提升了稻米品質,讓“永修生態米”與“清水小龍蝦”形成了顯著的品牌協同效應。
為推廣這一創新模式,近年來,永修縣以江西蝦谷等行業龍頭企業為主,建成6個萬畝和30余個千畝稻蝦養殖基地,帶動1500余戶農戶參與。目前,該縣稻蝦種養面積達30萬畝,年產量突破5萬噸,位居全省首位。
發展為要 “三產融合”鑄就小龍蝦產業集群
夏日清晨,江西小龍蝦交易中心人頭攢動、門庭若市,該中心在高峰期每天約300噸鮮活小龍蝦經分揀、裝箱后,通過超15條物流專車迅速發往蘇浙滬閩粵渝及東北、華北等200多個城市和地區,讓永修小龍蝦從田間走向全國的餐桌,掀起了一場“紅色風暴”。
“以前,蝦農零星養殖分散經營,常因被壓價而虧損,自江西省水產品交易市場落戶以來,這種情況得到了徹底解決,小龍蝦銷路廣了,利潤也高了。”江西蝦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鑫說,如今公司秉持“互聯網+水產”理念,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匯總,利用蝦谷官網、公眾號、抖音號等新媒體發布市場價格,積極引進全國的商戶和加工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物流成本相比以往節約了近50%。在解決市場物流問題的同時,公司還主動對接永修及周邊電商平臺公司,提供專業云倉服務,通過降低物流資費、提高物流效率,讓更多永修特色農產品、水產品通過電商渠道發往全國,打通了永修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旺季帶動2000余人就業。
小龍蝦產業發展,延鏈壯鏈是關鍵。2024年12月,永修縣成立小龍蝦種苗繁育中心,該中心利用自主研發的孵化設備和受精卵保存設備,可在全年任意時間高效、批量化地進行小龍蝦種苗繁育。每年小龍蝦上市時節,安井集團旗下的江西柳伍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加工車間里,12條生產線全力運轉,將小龍蝦制成單凍蝦尾和速熱即食龍蝦等多種產品,日加工量達300噸,讓小龍蝦從“季節限定”變為“四季常銷”。此外,永修縣打造的“蝦客天下”美食街、龍蝦垂釣基地等農文旅項目,每年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品蝦垂釣,帶動餐飲、物流等關聯產業蓬勃發展,成功讓小龍蝦產業從“季節網紅”轉變為“全年熱門”。
保障為本 持續擦亮現代農業發展“新名片”
小龍蝦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永修縣嘗到了“甜頭”,為了讓永修龍蝦在全國脫穎而出、品牌更響亮,做大做強永修龍蝦全產業鏈,該縣聯合省農科院、江西農大組建專家團隊,在江西蝦谷成立了小龍蝦省級聯合育種基地和國家級稻蝦科技小院,定期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和養殖新產品發布會,推出“小龍蝦特色貸款”等金融產品,累計發放扶持資金超2億元。同時,連續舉辦三屆“永修龍蝦節”,通過品鑒會、烹飪大賽等活動,將永修龍蝦推向全國市場,唱響“永修龍蝦、蝦行天下”品牌。
得益于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永修縣許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據統計,該縣小龍蝦產業直接帶動1.2萬人就業,間接惠及15萬農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從鄱陽湖畔的稻蝦田間到全國消費者的美味餐桌,從傳統農業到三產融合的現代產業集群,如今,永修縣正以小龍蝦產業為著力點,深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打造“東蝦西甲中香米、果蔬藥旅競芬芳”新型農業產業格局,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鄭文斌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梅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