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慢行,愛不缺席”——九江市康復服務實踐讓成年智力障礙者重建自信
九江新聞網訊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被稱為“蝸牛”的成年智力障礙者。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步伐遲緩,但來自全社會的關愛始終如影隨形。2024年,九江市殘聯創新推出“五三”康復服務法,聯合九江市中醫醫院、九江市濂溪區陽光兒童康復學校、九江市智力殘疾人及親友協會,整合專業技術人才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十支志愿者隊伍,組建起專業高效的綜合康復服務團隊,為這個特殊群體編織起立體康復網絡,為他們的未來生活保駕護航。
“五三”康復服務團隊依托康復科醫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才,以“協會—機構—醫院”三方聯動機制為支撐,通過人才激勵、專家義診、季度輪訓等創新舉措,構建起涵蓋醫療、教育、就業的全鏈條服務矩陣。針對不同個體需求,團隊建立“一人一檔”服務系統,量身定制個性化康復方案。從生活自理訓練到心理疏導,從社交能力培養到就業指導,動態調整服務內容,并提供隨訪、危機干預等一站式服務。
團隊創新性地將制作壽司、縫制服裝、種植葡萄、采茶制茶、創享音畫等生活場景轉化為康復課堂,運用“工—農—藝”三維康復療法,讓智力障礙者在勞動中重建自信,在藝術中釋放自我。在“身—心—情”三級康復服務框架下,15名智力障礙者已通過“美食坊”“縫紉坊”等社區工坊實現再就業,生活自理能力達標率較前一年實現翻倍增長。
為強化支持體系,團隊實施“家屬—志愿者—同伴”三維支持策略:專業社工為家庭提供護理培訓,志愿者開展“手拉手”結對幫扶,康復者以親身經歷分享經驗。通過鏈接就業補貼政策與社會公益資源,既減輕了家庭負擔,又顯著提升了社會康復效率,已為數十個家庭帶來新的希望。在茶藝工坊的裊裊茶香里,在葫蘆絲的悠揚旋律中,127份生命檔案正書寫著溫暖的故事。
每一只“蝸牛”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世界,而九江市用永不缺席的關懷,為他們鋪就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康復之路雖然漫長,但有愛相伴,終能抵達。九江市殘聯正以“興趣—創業—康復”三面突破的創新模式,持續拓展社區康復基地。
當葡萄架下的歡笑聲與縫紉機的節奏交織,當藝術療愈室的斑斕色彩與就業培訓基地的辛勤汗水輝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據的躍升,更是一幅幅充滿生命力的畫卷。這場溫暖的康復實踐,以專業服務為筆、以愛心陪伴為墨,在時光的長河中書寫著關于成長與希望的動人篇章。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