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建】瑞昌市:從服務“窗口”走進群眾“心口”
近年來,瑞昌市通過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治”體系,將治理觸角延伸至街頭巷尾,讓服務溫度直抵群眾心坎。從“街長制”的深耕細作到“數智賽湖”的科技賦能,一個個生動實踐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活力。
“街長制”:老城改造的民生密碼
夜色中的望仙橋社區小巷內燈火通明,20余位居民代表與街道、社區干部圍坐成圈。“轄區內道路破損嚴重,下雨之后泥濘不堪,需要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在小廣場加裝涼亭和長椅,給老人們改造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這場持續三小時的“小巷夜談”,記錄了2347戶居民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殷切期盼。
作為瑞昌城區歷史最久的社區,望仙橋承載著7條百年街巷的滄桑。居住環境臟亂、道路破損坑洼、停車位緊缺等“老年病”,讓6456名常住居民的幸福感打了“折扣”。2023年初啟動的“舊城改造”,為困局帶來轉機,但“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怎么管”等一系列的問題一直是擺在黨委、政府面前的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湓城街道組建30人專項工作組,7位資深社區老書記化身“街長”,各自認領一條街巷,建立“街長為龍頭,干群共商議”的工作機制,探索“街長制”微治理模式。改造方案實行“三上三下”:干部上門走訪、意見上墻公示、問題上報專班,再帶著方案下社區、下工地、下家門。“街長”柯元女的工作日志里,記錄著300余件居民訴求。通過合并同類項、分級處置法,210個改造難點被逐個擊破。施工隊創新采用“錯時分區”作業,既保證工程進度,又最大限度減少擾民。
如今穿行在改造后的老街區,智能化停車系統化解“搶位大戰”,透水磚鋪就的慢行步道點綴著休憩座椅,古色古香的涼亭里時常傳來歡聲笑語。這場“由民做主”的改造實踐,讓老城實現從“面子”到“里子”的蛻變重生。
“銅心驛站”:15分鐘幸福圈
走進三賢社區南水中央公園的“銅心驛站”,熱鬧溫馨的氣氛撲面而來,不少居民正在看書聊天下棋。約100平方米的小站內多功能會議室、圖書閱覽室、休閑活動室等一應俱全,還配備了休閑桌椅、免費熱水、急救藥箱、雨傘等物品,為小區居民、附近群眾、環衛工人等提供便民服務。說起小區“銅心驛站”,南水中央公園小區居民們紛紛贊不絕口:“下樓就能到,辦事就在家門口,真的很方便!”
近年來,瑞昌市創新構建的“中心+站點”黨群服務矩陣,將黨群服務半徑縮短至15分鐘。通過盤活閑置房產、整合現有空間,共建設16個“銅心驛站”。社區工作者輪值駐守,水電費代繳、政策咨詢等23項服務事項清單公示上墻,特殊群體還能預約上門服務。
在桂林橋社區,“銀發課堂”每周開講智能手機使用;瀼溪河社區的服務站變身“四點半課堂”,解決了雙職工家庭的后顧之憂。這些“小而美”的服務站點,用看得見的改變詮釋著“民有所需,我有所為”的治理初心。
“數智賽湖”:云端治理新模式
“祥民社區3棟2單元下水道堵塞,請立即處置。”賽湖街道指揮中心大屏實時跳動著群眾通過“共享賽湖”APP提交的訴求。網格員黃蕓手機響起提示音,15分鐘內便帶著維修人員趕到現場。這個融合大數據與AI識別的智慧平臺,正重新定義基層治理的時空維度。
作為數字治理試驗田,賽湖街道打造“1+2+N”云平臺系統:1個智慧大腦統籌調度,居民端與管理端APP雙輪驅動,N個應用場景覆蓋民生全領域。高空瞭望攝像頭自動識別焚燒秸稈,無人機遙感低空巡檢,1.2萬注冊用戶成為“云端網格員”。同時建立“三警三員”“志愿夜巡”等巡查模式,利用“人防+技防”,助力秸稈禁燒、“兩違”管控、防溺水巡查等,構建覆蓋全域的基層治理感應網絡。
當科技賦能遇見治理溫度,催生的是幾何級效能提升,實現群眾隨時隨地“點菜”,街道社區及時即刻“上菜”,第一時間響應和解決群眾反映的事件。結合“網格民情懇談會”與社區微法庭,98%的訴求解決在萌芽狀態,讓安全網越織越密,民心橋越筑越牢。
從“街長制”到“數智賽湖”,瑞昌市的基層治理實踐彰顯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智慧。瑞昌市正以這些創新實踐為樣板,全域推進“一社一品”創建工程,讓更多治理創新在群眾身邊開花結果。
(任新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