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以竹編文化賦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九江新聞網訊(尹亮亮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走進瑞昌市南義鎮礦山生態修復竹編文化園,但見蜿蜒的步道在竹木間延展,道路兩旁綠意盎然,遠處,湖光與山色相映成趣。
這片面積276畝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曾經裸露的巖體、松散的邊坡、塌陷的地表與貧瘠的土壤相互交織,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生態痛點,如今竹編文化與生態之美在此交融,凸顯瑞昌市生態修復治理的美麗容顏。
2024年3月,隨著南義生態修復竹編文化園(一期)項目啟動,一場以“生態修復+非遺傳承+文旅融合”為核心的綜合創新實踐拉開帷幕。該項目突破了傳統礦山修復的單一治理模式,將生態安全、文化傳承與美麗家園建設納入整體規劃。
據了解,南義生態修復竹編文化園項目由瑞昌市人民法院聯合瑞昌市自然資源局、南義鎮政府及江西思華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共同開展對南義鎮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在修復過程中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瑞昌竹編元素,充分利用傳統藝術文化、山體高差、水體植被等,打造成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山體竹藝文化園,賦予其文化展示、生態教育、休閑娛樂功能。
項目分為兩期建設,首先通過改良土壤、恢復植被等手段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修復治理面積276畝,投資420余萬元。
“項目同時巧妙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瑞昌竹編’融入生態修復之中。本地竹編藝人參與設計,創作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景觀小品和生態圍欄。這些作品或以瑞昌歷史故事為藍本,或模仿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既美化了環境,又通過竹子根系發達的特點起到固土作用?!蹦狭x鎮黨委副書記彭呈仁介紹道。
項目還打造竹編工藝展示區、非遺工坊體驗區、生態文化長廊等特色空間,充分實現了在生態修復、文化傳承、普法宣傳、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多元融合,對推動南義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變化太大了,現在綠化面積增加了,空氣都變得清新許多,也多了一處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家住南義鎮王家鋪村清塘組的周升生說。
下一步,南義鎮政府將聯合瑞昌市生態環境局再打造一項多功能的修復基地,集生態修復與美麗家園建設、休閑健身與生態保護法制宣傳于一體的生態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