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建】永修縣三角鄉:鄉村蝶變煥新顏
三角鄉位于永修縣東南部,北枕修河,東臨鄱陽湖,距縣城2.5公里。全鄉轄13個行政村,面積68平方公里,總人口2.4萬人,共有黨員696名。近年來,該鄉緊緊圍繞黨建促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激活了基層治理“幸福密碼”,實現了鄉村蝶變,打造了“生態小龍蝦之鄉”金字招牌。
組織建設強隊伍,民情勤訪解民憂
“年輕的村干部,想法多、點子多,原來一直在外務工經商,眼界開闊有能力,現在能到村里工作我們也很認可,向他反映的問題,都能妥善得到解決。”永豐村村民王文清深有感觸地說道。
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工作開展以來,先后吸收13名政治素質高、學歷層次高、有號召力、有創新想法的村級能人到村任職,參與基層治理。通過結對幫帶、跟班學習,堅持成熟一個使用一個的原則,已有7名村黨組織書記完成輪換,接替他們的均是45歲以下、大專文化以上的年輕人,村級組織建設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基礎不斷夯實。
每月的一次“民情勤訪”座談會是鄉鎮的“規定動作”,由村黨組織書記牽頭,邀請蹲點村領導和干部參加,群眾主動參與,不拘于形式,幾條板凳一頭坐著黨員、一頭連著群眾。2024年以來,幫助群眾協調解決鄰里糾紛、土地爭議和環境衛生等各類問題89個,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高鐵施工的淤泥流入我養殖小龍蝦的農田,導致今年50畝稻蝦田小龍蝦絕收,損失不小,正好鄉里在我村開展‘民情勤訪’,我就把情況反映了上去,后來,通過鄉村兩級的努力,我成功領取了施工方給予的36800元補償款,要不然,我這一年又白忙活了。”聯豐村村民汪小保談及村黨組織時感慨萬分。
網格治理強保障,實現服務零距離
該鄉以村黨組織為引領,建立健全“村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網格體系,將黨建、綜治、民政、安全生產等“千條線”并入“一張網”,全鄉13個行政村和2個農村社區,劃分基層治理網格65個,網格員原則上由黨員擔任,有效解決網格內大小事務,充分體現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村里安排我擔任網格員,作為黨員,我要肩負起這份責任,對群眾向我反映的問題,我都會盡可能解決,超出能力范圍的,我會向村里報告,尋求幫助。”樹下村村委委員袁和生說。
為了方便群眾辦事,三角鄉各村從網格精細化管理和力量整合入手,將網格員信息和服務事項二維碼進行公示,實現網格服務“零距離”,群眾知曉率和滿意度“雙提升”。“現在事事有人管,網格員也盡心盡責,臟亂差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強了!”淦坊村村民周三昌感慨道。
稻蝦產業富鄉村,文明新風潤民心
該鄉建立村委會、理事會、評議會三方協調機制,積極引導群眾參與稻蝦養殖產業,通過推行“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打造了4.3萬余畝稻蝦種養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小龍蝦之鄉”,參與養殖的老百姓畝均可增收3000元至4000元。2024年全鄉1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了15萬元,其中3個村突破了50萬元。
五星村村民戴書明說:“我在廣東從事外貿加工近10年,2023年回村創辦了國民水產公司,主要經營小龍蝦養殖銷售,當年就幫助本地養殖戶對外銷售小龍蝦60萬斤,解決本地臨時勞動力20余人就業。”
近年來,該鄉開展“爭當遵紀守法、干干凈凈、彬彬有禮新三角人”系列活動,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精細化、制度化、長效化,打造了“新三角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通過建立家庭道德信用檔案,推行道德誠信積分制度,逐步推動鄉風文明轉變,全鄉共評選星級文明戶121戶。
“在我們村,自家院子打掃得干凈有積分,紅白喜事簡辦有積分,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也有積分,可以到積分兌換超市兌換各種禮品,現在不管有沒有積分,大家都達成了共識,自覺形成了習慣,鄉里鄉親更有凝聚力了。”建華村村民熊運付對發生的變化感觸很深。
“過去,鄉里民風彪悍,免不了有一些不好的名聲,通過基層治理實踐深化,如今鄉風社風民風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投身志愿服務。”三角鄉黨委書記徐云平介紹道。近年來,三角鄉樹下村作為省、市鄉風文明現場會觀摩點,以嶄新形象迎接著八方來客。
(徐云平 吳德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