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廬山西海:以真心換民心 用實干贏口碑
群眾利益無小事。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廬山西海風景區堅持學用結合,各級干部撲下身子,暢通渠道聽民聲,精準發力解民憂,讓“開門教育”真正開到了百姓心坎上。
游客心聲是標尺,服務提升見行動。“景區服務好不好,游客點贊是答案。”在廬山西海,游客的意見被擺在最高位置。走進游客大廳、碼頭、島嶼,醒目的“西海景評”二維碼隨處可見。游客掃碼留言,景區在線“接單”,問題件件有回音。“天氣太熱了,碼頭等船曬得難受!”一位游客的掃碼留言,很快變成景區的行動:登船路線優化了,等候船艇提前開放,候船區域遮陰休憩處增加了,免費礦泉水送到了游客手中。為讓服務更走心,景區每月組織從業人員“大練兵”,對景點、民宿、酒店、餐飲等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從服務標準到文明禮儀,樣樣抓得實。景區農家樂老板呂女士說:“現在我們見到游客先微笑,結賬時雙手遞物。”
夜談聽民聲,修路解民憂。開門教育,開的是心門,納的是民意。巾口鄉的“巾日訪談”常在夜晚進行。一次路燈下的夜談,棠廈村的村民們圍坐一起打開了話匣子。“二組兩邊的村莊一直都沒通路,現在夏耕時節,別說農機了,人走在上面都費勁。”村民尹長軍的煩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鄉政府把這事牢牢記下了。為徹底解決二組道路問題,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實地勘察,制定詳細的修路方案。鄉里還特意請來村民代表當監督員,緊盯工程質量和進度。如今,曾經荒蕪阻隔的區域,已經穩穩當當地打好了路基。看著眼前的新路,大家伙兒臉上都笑出了花。
干群齊發力,難題變通途。農林水務局把“開門聽意見”“開門抓整改”“開門見成效”落到實處,在了解到棠廈村一組約30畝農田灌溉不暢的老大難問題后,謀劃了山塘水庫二期項目,決心打通這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讓莊稼喝上及時水。生態環境執法大隊將“開門”理念融入執法,推行“首違不罰”,建立“違法-核查-告知-承諾-免罰”的透明流程,并向社會公布舉報渠道,鼓勵群眾監督,確保執法公平公正,讓“開門”貫穿始終。市場監督管理局廬山西海分局針對群眾反映“水電氣表不準、收費有點亂”的現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引導企業做好多收價款的退還工作,3萬多元錢實實在在退到160戶居民的手里,一樁樁揪心事就這樣捋順了。
從游客掃碼留言的便捷通道,到村民路燈下圍坐夜談的暖心場景;從一條泥巴路變坦途,到一樁樁收費糾紛得以解決,廬山西海風景區的“開門教育”,叩開的是連接干群的心門,辦結的是群眾期盼的實事。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的變化,如同縷縷清風,吹進了千家萬戶,也把“為民辦實事”的承諾,實實在在地寫在了西海的山水之間,暖在了百姓的心坎上。
(秦秀奇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陳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