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之整改進行時】盤活鄉村閑置校舍 賦能村民增收新活力
九江新聞網訊(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包四華)自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我市各地聚焦問題導向,精準施策,以盤活農村閑置學校(校舍)為切入點,將學習教育與民生服務、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等深度融合,推動“沉睡資產”轉化為發展動能,賦能村民增收新活力。
彭澤縣黃花鎮黃坂村通過“土地流轉+校舍改造”模式,引進2臺先進烘干設備,把600多平方米閑置校舍轉變為黃花菜烘干車間、包裝車間和倉儲區,操場則作為晾曬場,既保留了校舍歷史韻味,又賦予其現代化產業功能,吸納周邊村民參與采摘、分揀、包裝等環節工作,推動全村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惠及200余人。同時,依托烘干廠發展深加工,推出黃花菜醬、粽子等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預期年產值50萬元以上,形成了“產業興旺-就業增收-生態改善”的良性循環。
以整改整治的實際成效推動干事創業的熱情。在柴桑區城門街道,曾有一所占地10余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廢棄舊學校亟須盤活。城門街道積極發動鄉賢資源,籌集資金近400萬元、整合各類資金100余萬元,將廢棄學校改造為集成化服務群眾的活動陣地,建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休閑游步道、紅色精神教育館、敬老互助食堂等。
柴桑區新合鎮涌塘村,是“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的故鄉。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生源減少,涌塘小學逐漸閑置。為盤活校舍資源,涌塘村以黃遠生文化為切入點,將閑置校舍改造為黃遠生紀念館。由區委、區政府統籌規劃,分階段落成“一故居兩展館一公園”的文化集群。聚焦修舊如舊,活化利用,保留原校舍的青瓦白墻與歷史結構,增設“遠生歷程”“遠生思想”“遠生家族”三大展區,通過“實物+景象”增強教育性、體驗性。同時,該鎮結合“非遺工坊+科技小院+研學基地”產業布局,使紀念館與豆文化產業園、山楂科技小院等形成聯動,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