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者 按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大會上,我市15家單位、14個村鎮受到表彰。即日起,本專題將展播它們在文明創建方面的經驗做法、進展成效。
今天推出第六期——全國文明村鎮彭澤縣天紅鎮團結村,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文明范”。
彭澤縣天紅鎮團結村
土地生金:
從補丁田到聚寶盆
天紅鎮團結村村居布局圖(蘇新國 攝)
團結村黨群服務中心(李路 攝)
設施筑基:
民生工程暖到心坎
團結村村民正搶抓農時耙田插秧(李路 攝)
團結村村民對育秧播種進行準備工作(李路 攝)
沿著新修的3.5公里灌溉渠道漫步,U型水泥渠如銀龍伸展,汩汩清流正滋養著1800畝良田。“過去抽水抗旱要三班倒,現在閘門一開就能澆透整片棉田”種棉大戶曾細華指著渠邊水閥笑著說道。這條灌溉水渠不僅讓灌溉效率提升70%,更在雨季化身泄洪通道,實現水利設施“一渠兩用”。
五年來,團結村用繡花功夫織就民生保障網:18公里硬化道路串聯起所有村組,實現戶戶通,極大方便了村民出行與農產品運輸。新建、改建衛生廁所350個,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建成污水處理設施14處,生活污水處理率提升至64%。村莊保潔工程實現全覆蓋,專職保潔員每天收集分類垃圾,做到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莊環境實現從“一時美”到“持久靚”的蛻變。
文明生根:
好風氣浸潤山鄉
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走進天紅鎮團結村(何彭 攝)
天紅鎮團結村內群眾在積分超市兌換物品(郭宇欣 攝)
初冬暖陽下,戲臺鑼鼓響,臺上文藝志愿者們激情演出,臺下200余名村民人頭攢動,這是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至團結村開展文藝志愿服務下鄉的鮮活縮影。近年來,團結村以文化浸潤為抓手,全面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落地生根。落地建成的400平方米“文明綜合體”成為全村精神文明地標。整合升級便民服務大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配建文化廣場和鄉村大舞臺,搭建起文化活動聯動空間。全年開展文藝匯演、送戲下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20余場,有效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評選“文明家庭”“好婆媳”,選樹了8位先進典型人物,把崇德向善從抽象倡導變為看得見、學得來的鮮活模樣。出臺積分管理制度,義務清掃村道、照料獨居老人、調解鄰里糾紛……每一件善行義舉都量化成可存儲、可兌換的文明積分,村民通過積累的“文明資產”兌換毛巾、醬油等生活用品,積分超市貨架每月都在見證文明量變。
天紅鎮團結村全景圖(蘇新國 攝)
從產業興村到生態立村,從設施惠村到文明潤村,團結村用五年時光書寫出鄉村振興的立體答卷。眺望前路,團結村將繼續緊握這些密碼,始終秉持團結奮進、創新發展的精神,不斷優化綠色生態產業布局,厚植精神文明建設豐厚內涵,培育出更多“團結人”,以一顆顆“團結心”建成更加富裕、和諧、文明的團結村。
來源:彭澤縣 投稿
已有 0 人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