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一座城,國字號“文明”大滿貫
當越來越多的人從“看客”變成“參與者”,當志愿服務從“一陣風”變成“四季常”,這座山城正用最樸素的堅守,編織著屬于41萬人的文明夢想。
作者|曹東海 題圖|武寧城區新貌
今年5月,武寧縣成功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羅坪鎮、宋溪鎮王埠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武寧縣稅務局獲評全國文明單位,豫寧街道古艾社區鄧小金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武寧縣第六小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至此,這座山水之城成為全省唯一獲評精神文明“五大創建”國字號榮譽大滿貫的縣級行政區。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治”,從“環境蝶變”到“精神升華”,近年來,武寧以“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為宗旨,將“民生為基”“典型為引”“志愿為翼”三大工程融入城市肌理,實現由“生態強縣”到“文明高地”的跨越。
武寧縣湖濱北路景觀提升及生態修復工程。
從“面子工程”到“里子革命”的治理升級
晨光初綻,武寧縣東門市場褪去舊日塵埃,煥發勃勃生機。市場門口的便民早餐攤前,煙火升騰。攤主熱情地招呼著顧客,城管隊員路過,微笑著提醒注意衛生。在這里,城市管理不再是冰冷的規則,而是與百姓生活的溫暖交融,這是武寧改善民生的生動注腳。
改造后天水名都小區,曾經斑駁的墻面如今煥然一新,坑洼的道路變得平坦寬闊。改造過程中,社區組織居民代表共同商議,從停車位規劃到休閑設施的添置,充分尊重民意,小區居民李大爺感慨道:“以前這兒雜亂無章,現在住得舒心多了,生活也更有滋味!”
新建的武寧縣第四幼兒園里,孩子們在明亮的教室里唱歌、畫畫;在魯溪鎮建成武寧縣人民醫院北院,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診療。
在武寧,民生改善體現在每一處細節。新城農貿市場攤位整齊,電子秤公平公正,還有免費檢測服務;公園新增的公共廁所,設施齊全、干凈整潔;公交站臺遮陽擋雨,線路信息一目了然,為出行提供便利。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武寧縣啟動朝陽壩改橋及朝陽路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朝陽湖與廬山西海,讓朝陽湖成為流動的活水;新修旅游碼頭、游步道、景觀花園等,讓臟亂的衛生死角成為城市休閑觀光的新地標。“沒想到,家門口變得這么漂亮,現在出門就可以在公園里散步了。”78歲的柯芳芹老人樂呵呵地說。
2021年以來,武寧縣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95.6億元,共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道路建設、橋梁修繕、公園擴建、廣場升級、景觀打造、污水處理設施改造等重點民生項目112個。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僅是推動城市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關鍵抓手。”武寧縣委書記洪碧霞介紹,縣城中心城區分成13個片區,調動起各行各業力量共同參與文明創建,齊抓共管、常態長效,實現文明創建從“局部突破”到“全域文明”的進階。
“情定武寧、新風同行”武寧縣第四屆公益集體婚禮。
從“凡人微光”到“文明風尚”的磁場效應
近日,武寧縣古艾社區的多功能室里,一場“模范好人故事匯”引得觀眾連連叫好。全國文明家庭代表鄧小金走上臺,講述著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丈夫、鄰里互助、參與志愿服務的故事,臺下掌聲陣陣。社區居民王海林感動地說:“鄧阿姨就在身邊,她讓我明白,做好人好事并不難,文明就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在武寧,榜樣無處不在。全國文明單位武寧縣稅務局的員工走進社區,開展義務宣講、稅法宣傳;全國文明村鎮宋溪鎮王埠村鄉村致富帶頭人手把手教村民種植特色農作物,共享致富經驗……這些榜樣的事跡,通過典型宣講等形式傳遍大街小巷。
樟樹下社區設立的“文明紅黑榜”,上榜的好人好事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不文明行為則被督促整改。有一次,小區里有居民亂扔垃圾,被列入“黑榜”,受到大家的指責后,當事人認識到錯誤,主動打掃小區衛生。如今,爭當文明人、爭做文明事在武寧蔚然成風
為充分發揮身邊典型示范引領作用,讓身邊事影響身邊人,武寧縣專門以清江鄉青年徐亮亮板車接新娘事跡為原型,創作《板車接新娘》移風易俗小品節目,并在全縣開展節目巡演,備受群眾歡迎。
在柳山書院遺址,“中國好人”陳燕燕帶領武寧縣第五小學的孩子們上詩歌課,清朗童聲與山間清風相映成趣。從2019年開始,她自費帶孩子們去親近大自然,創作發表童詩千余首。她的足跡遍布全縣眾多偏遠小學,累計開展采詩活動50多次,采集詩歌3000多首,讓農村眾多留守兒童擁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童年。
走進武寧縣司法局道德講堂,一場“‘聲’入人心”好人宣講會正在進行,“九江好人”肖高武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一名森林公安民警退休后繼續做一名守護生態的公益環保人,一個人影響一群人做環保公益的經歷。
這樣的場景,在全縣機關單位、街道社區、中小學校經常上演。截至目前,武寧縣累計獲評市級以上道德模范、身邊好人66人次,形成“身邊榜樣不斷涌現、凡人善舉層出不窮”的生動局面。
武寧縣移風易俗文藝節目巡演。
從“紅甲躍動”到“全域共治”的文明構建
“沒想到我在網上下個單,我兒子就能到社區陽光服務站上科普課了,太意外了。”竹嶺村社區居民田小紅高興地說。
依托江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群眾可在平臺“點單”,縣級實踐中心負責“派單”,志愿組織(者)“接單”,最后群眾還可以對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滿意度“評單”。通過“菜單化”服務,打通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今年學雷鋒志愿服務月,藍豹救援志愿者支起“廣場課堂”,手把手教市民群眾消防安全知識;醫療志愿者擺開診臺,給老人測血糖、講養生;最受歡迎的要數“移風易俗宣傳攤”,志愿者和市民一起玩移風易俗知識問答幸運大轉盤互動游戲,現場歡樂聲此起彼伏。圍觀的登高山社區李大娘直點頭:“這活動有意思,可以在快樂游玩中感受文明新風。”
宋溪鎮王埠村開展文藝演出活動。
在武寧,傳統節日變成“志愿嘉年華”。春節前的“年貨大集”,志愿者忙得腳不沾地——寫春聯、送福字、送年畫;端午包粽子比賽現場,志愿者帶著留守兒童給孤寡老人送“暖心粽”……“以前過節光知道吃吃喝喝,現在跟著志愿者做點有意義的事,心里更踏實!”東渡社區陳大姐笑得合不攏嘴。
每件志愿小事都是一本民生賬本。老舊小區改造時,志愿者組成“民情收集隊”,挨家挨戶記需求,把停車位不足、路燈不亮等問題全解決了;環保志愿者發起“凈灘行動”,每周六在廬山西海湖畔撿垃圾,如今整潔的湖岸線成了網紅打卡點。“別小看這些紅馬甲,他們眼睛里看的是咱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手里干的是實實在在的文明大事!”觀湖社區居民吳大叔豎起大拇指。
如今的武寧,志愿服務活動早已不是“一人一把掃帚”的老套路。依托483支志愿服務隊、3.4萬名注冊志愿者組成的“紅色矩陣”,從西海灣景區的“文明旅游向導”到農貿市場的“食品安全監督員”,群眾需要啥,志愿者就干啥。
漫步武寧街頭,紅馬甲的身影穿梭在晨光與暮色中。他們是校門口的“安全衛士”,是公園里的“環保先鋒”,是社區里的“貼心管家”。當越來越多的人從“看客”變成“參與者”,當志愿服務從“一陣風”變成“四季常”,這座山城正用最樸素的堅守,編織著屬于41萬武寧人的文明夢想。
來源:當代江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