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的實踐課 江西職業技術大學學子探尋鄉村“三農”發展密碼
九江新聞網訊(占云航 柯虹 劉浩維 趙顆科)七月的熱浪席卷贛北大地,江西職業技術大學“山河記憶 赤心逐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奔赴武寧縣東山村,開展為期3天的農事體驗與“三農”情況調研活動。同學們通過躬身稻田體驗拋秧農事,走村入戶調研“三農”問題,在汗水中感悟勞動艱辛,在走訪中傾聽鄉村訴求,深入剖析鄉村發展難題,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在東山村的水稻種植田,團隊成員對于即將開始的拋秧農事體驗躍躍欲試。當地經驗豐富的農戶張大叔手持嫩綠的秧苗,向同學們細致講解拋秧的技巧與要點:“拋秧時要注意力度和角度,讓秧苗均勻散開,落入水田時要保持直立,這樣才能保證后續的生長。”初入稻田,不少同學因不適應泥濘的田埂而步履蹣跚,但大家很快調整狀態,開始嘗試拋秧。起初,拋出的秧苗東倒西歪,有的甚至成團漂浮在水面。經過反復練習和農戶的耐心指導,同學們逐漸掌握了“甩腕發力、均勻撒播”的訣竅,動作愈發熟練,一捆捆秧苗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穩穩地扎根水田。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領取秧苗)
“以前覺得干農活沒什么難的,今天在烈日下勞作,才真正明白‘汗滴禾下土’的分量,農民太不容易了!每一粒米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汗水。”團隊成員小陳同學直起腰時,草帽下的臉龐已被曬得通紅,他感慨道:“這次拋秧體驗,讓我開始反思在學校食堂隨意取餐時,其實很少真正思考食物從何而來。此時此刻,我站在蒸騰著熱浪的稻田里,突然明白,尊重勞動、珍惜糧食不應只是口號,而要成為刻進骨子里的自覺。”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拋秧)
隨后,實踐團隊頂著午后的熱浪,迅速投身到當地“三農”情況調研工作中。團隊成員分成多個小組,采取問卷調查、入戶訪談、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當地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狀況。在走訪過程中,同學們發現,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網絡信號也實現了全覆蓋。然而,在農業發展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由于機械化程度較低,大部分農田仍依賴人工勞作,生產效率難以提升;同時,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面對繁重的農事常常力不從心;東山村地處山區,三面環山,80%的耕地都是山地,村里的有機生態農產品因缺乏品牌包裝和銷售渠道,只能以低價賣給中間商,收益低微。
針對當地“三農”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團隊成員們在訪談記錄本上詳細記錄,深感責任重大:“村民們提出的困難,每一個都關乎生計。我們學的專業知識,就該用來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隨后,團隊結合所學專業知識,與當地村干部、農戶進行深入探討:建議引進新型農機設備,推廣機械化種植和收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搭建“農戶+電商”線上銷售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拓寬農產品銷路;還計劃聯系學校相關專業師生,為村里設計簡易農藥噴灑裝置以及自動播種設備圖紙。村民王大叔握著隊員的手感慨:“知識就是力量,你們帶來的不只是點子,更是盼頭!”
“以前總覺得‘三農’問題離自己很遠,這次深入田間、貼近村民,才發現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需要無數人腳踏實地去解決一個個具體難題。”結束調研時,團隊成員小趙同學在日記中寫道。
(圖為實踐團隊在稻田田埂上的合影)
此次實踐活動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既是一次體力與意志的考驗,更是一場思想與靈魂的洗禮,讓同學們在農事體驗中錘煉了意志,通過走進鄉村、貼近農民、深入調研,讓大家深刻認識到“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鄉村振興的緊迫性。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引導更多青年學子走進鄉村、了解鄉村、服務鄉村,讓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絢麗之花,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