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處 創新弄潮時——共青城市激發創新發展新動能
江西漢可泛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
九江市柔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工作人員正在監控設備運行。
江西瑞奇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進行碳纖維布生產。
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創青春大賽(數字經濟專項)在共青城市舉辦。
共青城市基金小鎮。
共青城市光氫儲產業園。
共青城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為市民辦理業務。
科技部無人機遙感比測活動在共青城市舉辦。
江西省首個市場化運營、環鄱陽湖首個A1類跑道型通用機場——共青城南湖機場。
飛機編隊飛翔在共青城市上空。
這里沒有厚重的歷史城墻,卻有蓄勢待發的科技種子;這里不見千帆競發的古渡,卻涌動著產學研融合的春潮。這是共青城市,一個正以“共新”為筆,在創新答卷上寫下“共興”密碼的年輕城市。
“先天不足”的突圍之路
面積小、人口少、工業基礎薄弱,這似乎是這個城市的“先天不足”。
對此,共青城市無一人否認,但卻無一人“認命”!
如何爭先進位?共青城市選擇用創新基因彌補資源短板,通過強化科技、產業、人才、環境四大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了一套“播種育苗、澆水施肥、牽線搭橋”的產學研轉化模式,城市與產業在創新實踐中雙向同頻,共同盛興。
“播種育苗”的創新基因
“科技成果就像一粒種子,政府要做優秀的‘發掘者’與‘促進者’?!惫睬喑鞘形瘯浫f建明在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2025年度品牌論壇“產·學·研·投·政協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圓桌論壇上如是說。
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一套“賽事選拔+基金扶持+場景對接”的孵化體系已然成形。
共青城市通過舉辦中國青年企業家發展峰會、創新創業大賽,聯動15所大中專院校12萬師生智力資源,設立1000萬元大學生科創基金,讓優質科技“種子”脫穎而出?!?/p>
以青云長空產業引導基金為抓手,引入專業“基金管理人”“技術經紀人”,通過“揭榜掛帥”機制推動創新技術走出實驗室。
共青城市還常態舉辦科技部無人機遙感比測、長江經濟帶(九江·共青城)低空經濟發展大會等賽會,吸引專家院士和行業精英共赴共青城市,形成低空產業發展特色聚智平臺,為育苗提供支撐。
“我們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讓創新基因在萌芽階段就獲得養分?!比f建明道出育苗邏輯。
如今,一顆顆種子正破土而出——柔爍光電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產”,民強新材料13項專利撬動10億元市場,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21年的68家增加到2024年的163家,增幅達140%。
“澆水施肥”的成長生態
“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在共青城市,陽光雨露從不停歇。
針對科創項目從落地到達產的漫長周期,共青城市以三大機制破解科創“死亡谷”,實現精準護航:“屬地+部門+專班”機制精準滴灌,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有求必應”;行政審批局“小贛事”幫代辦中心讓企業開辦實現“一件事、一次辦”;“低空經濟15條”“青年人才留用15條”“校地企融合發展15條”等政策禮包從“年終獎”變“及時雨”。
共青城市的“陪跑”模式已初見成效:某硬科技企業在轉化初期因資金鏈緊張瀕臨破產,政府通過基金小鎮引入中金資本注資,助其從10人小作坊成長為估值16億元的中型企業,這正是“澆水施肥”機制的生動注腳。
“牽線搭橋”的融合平臺
走進武漢紡織大學共青城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共享大腦”數據庫正實時更新服裝版型數據,中小企業輕點鼠標即可獲取智能制造方案。
在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無人機產業學院、中航國際艾維國際飛行學院首批學員正在模擬器上緊握操縱桿進行訓練,為低空經濟發展儲備人才?!?/p>
在南昌大學光氫儲研究院的實驗室內,全球首座智能互補充電站正發出穩定電流。
共青城產學研協同最鮮明的特色是構建了“研究院+產業園”“人才+產業”“金融+項目”的三維對接體系。
研產融合:與武漢紡織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共建8個現代產業學院和3大技術研究院,11個校地企協同重大人才科創平臺,其中南昌大學光氫儲技術研究院已落地一批“卡脖子”技術轉化項目。
人才共生:謝明勇院士工作站、陳義旺教授團隊等高端智力資源在共青城市落地,催生柔爍光電等種子獨角獸企業;2025年5月以來,推出首批12個校地企融合“揭榜掛帥”項目和10個校地結對共建基地,39個高校團隊、37個高校學生社團參加揭榜、結對,賦能產業發展。
金融循環:依托基金小鎮,共青城市搭建起“江西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投融資路演基地”,讓資本與項目精準牽手,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當高校教授帶著學生在企業車間破解難題,當資本與技術在基金小鎮路演廳握手,一條共生共榮的生態鏈已然成形。
“振翅之城”的未來答卷
鄱陽湖的晨霧還未散盡,南湖機場的跑道已有飛機騰空,天空之上的“數字蒼穹”——新質生產力脈動強勁。
基金小鎮資本集聚、高校技術溢出、政府服務催化三重效應釋放,共青城市正朝著聚集十家院所、打造十大平臺、用好萬億基金,力爭2026年集聚國家級人才50人以上的新目標航行?!?/p>
產業興城方能躍遷,科技創新才是“王者”。這座以“青年創業”聞名的城市,正以“共新”促“共興”,在科技產業化的賽道上書寫新的答卷。
(潘 成/攝 楊 麗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孔 穎/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