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潤贛鄱,“村晚”好吃又精彩!
7月16日晚,德安縣“德潤贛鄱·紅土地上好村晚”暨“推動移風易俗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活動在德安縣聶橋鎮寶山村舉行。德安縣將“紅土地上好村晚”與“移風易俗 鄉村振興”巧妙融合,在載歌載舞中演繹文明鄉風,在歡聲笑語中傳遞榜樣力量,以一場“文藝+文明”的視聽盛宴,通過文藝演出、集體經濟展示、文明榜樣引領等形式,吸引了全鎮近千名群眾參與。
活動充分調動本土藝術人才和鄉村文藝達人的積極性,在本地非遺《潘公戲》擂響中拉開序幕,演員們憑借韻味醇厚的唱腔與細膩傳神的演繹,讓傳統戲曲之美在舞臺上綻放異彩。《大宋風華 文人四雅》茶藝表演是以聶橋鎮本土種植的茶葉為底蘊,以村集體的名義承包土地,用于種植新品種茶葉黃金芽,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更承載著傳承和弘揚茶文化的重要使命。群眾看著茶藝表演、品嘗著自己種植的茶,村民們看在眼里、樂在其中。活動在“瘋狂吃葡萄”比賽中推向高潮。寶山村當地種植的葡萄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這里擁有40畝標準化葡萄種植園,畝產高達4000斤,每一顆葡萄都飽含陽光的甜蜜。老百姓爭先恐后想去一較高下。《歡聚一堂》扇子舞是寶山村婦女們最喜愛的節目,她們用一把把彩扇如蝶翩躚,舞出豐收的喜悅,舞出萬家團圓的溫情。詩朗誦《我們的家園》,聶橋村民以最真摯的聲音,帶大家走進青山綠水的鄉愁里,觸摸著鄉村振興的脈動。充滿著本土氣息的三句半《贊美蘆溪》,表演者用幽默的語言帶領觀眾領略蘆溪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韻。
點亮道德之光,傳遞榜樣力量。由聶橋鎮村民推選的四位身邊好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偉大出自平凡,英雄就在身邊。獲得“見義勇為”獎的蔡源福手捧證書眼眶濕潤:“雖然我的腿腳不方便,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依然會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從寒冬冰池中托起來。”獲得“好家庭”獎的袁宗友深情地說:“九口之家,三代同堂,我會繼續用勤勞編織幸福,在平凡的煙火氣里,詮釋‘家和萬事興’的真諦。”獲得“好媳婦”獎的向大銀激動地說:“照顧家人是本分,孝敬老人是美德,我要把這份家風傳下去。”獲得“身邊好人”獎的周鳳英平靜地說:“要永遠做丈夫失明世界里的光。這是不變的,是相濡以沫的承諾”一句句質樸的話語,一次次由衷贊美的掌聲,讓德安的好人在“紅土地上好村晚”舞臺上綻放出新時代耀眼的光芒。這一環節不僅是對身邊好人的肯定與鼓勵,更在現場營造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讓文明的力量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
舞臺上,節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配樂詩朗誦《德安文明之光璀璨綻放》,將德安閃耀的文明榜樣編成詩歌,讓老百姓感受到榜樣的魅力。移風易俗小品《改變》,從“攀比彩禮”到“婚俗簡辦”,從“紅白理事會”到“道德紅黃榜”,老百姓用行動證明,移風易俗不是口號,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實踐,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德潤贛鄱·紅土地上好村晚”的文化內涵。
此次“德潤贛鄱·紅土地上好村晚”暨“推動移風易俗 助力鄉村振興”主題活動的成功舉辦,宛如一場及時雨,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當舞臺燈光漸暗,廣場上的煙火氣卻愈發濃烈——這方紅土地上的故事,正以最溫暖的方式,在鄉親們的笑靨里,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讓文明新風尚不斷滋養村民的新生活。(葛婧煜/文 洪錚/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