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煙火處 初心筑暖居 ——濂溪區深耕民生實事勾勒幸福圖景
夏日晨曦如薄紗,輕拂過虞家河區域性中心敬老院的青石板路,每塊石頭都漾著暖金。院內,老人們搖著蒲扇閑話家常;不遠處的文化廣場上,孩子們追跑打鬧,驚得鳥兒撲棱棱飛起,在晨光里劃出幾道輕快的弧線……這幅浸滿煙火氣的生活畫卷,正是濂溪區把民生實事辦進群眾心坎里的鮮活實踐。
近年來,濂溪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項目建設為引擎,以惠民實效為標尺,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有溫度的民生成果,精心書寫新時代的“民生答卷”。
銀發守護: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
“住這兒比在家孤零零強太多啦!”走進虞家河區域性中心敬老院,窗明幾凈的房間里,82歲的吳慧恩老人笑得滿臉褶子。今年1月2日,這家敬老院正式揭牌,標志著濂溪區完成7家公辦鄉鎮敬老院整合,組建4家區域性敬老院并納入區級直管,新增床位120余張,服務覆蓋濂溪區3500余名老年人。
“我們構建了‘一核三區’模式下的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即‘區級養老服務中心+特困失能照護中心+區域性敬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濂溪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已建成61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幸福食堂,農村頤養之家覆蓋率達90%,形成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
除了保障“吃飽住好”,濂溪區更著力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感”,通過引入專業養老機構、推進適老化改造、開展護理人員培訓等舉措,累計完成300戶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建成3家嵌入式養老院,推出“微日托”“微助餐”“微康養”等特色服務。“我們還出臺養老服務規范性文件,建立‘政策聯商、工作聯推、問題聯解’機制。”濂溪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老街煥新:喚醒城市記憶 提升生活質感
“如今的十里老街,真是大變樣!路面平了、房子漂亮了,連空氣都透著清新。”居民梅春香站在煥然一新的巷口,難掩內心喜悅。去年6月,濂溪區啟動“十里老街·濂溪印象”贛北商城完整社區改造項目,依循“三縱四片多節點”規劃,投入1.27億元對156棟建筑外立面、560余家商鋪實施升級改造,總面積達16.5萬平方米,惠及2830戶1.1萬居民。“改造不只是修房鋪路,更要讓老街重聚人氣、煥發新生。”贛北商城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麗云感慨道。
十里老街的蛻變并非孤例。去年,濂溪區同步推進廖家咀生態提升工程、虞家河濕地公園等項目,通過“微更新”“精改造”,讓老城區既有“煙火氣”又具“高顏值”。近年來,全區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8個,新增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城市宜居指數持續攀升。
民生提質:從“補齊短板”到“品質躍升”
“以前找工作得跑好幾家單位,現在家門口的‘就業之家’就能一站式解決。”在濂溪產業園“5+2就業之家”,求職者張磊通過智能終端成功匹配到心儀崗位。去年,濂溪區投入410萬元建成區、鄉、村三級“5+2就業之家”32個,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872個,開展技能培訓惠及7000余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超2億元,真正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
教育醫療領域同樣亮點頻現。德化中學、濂溪區第四小學等教育補短板項目加速推進,九蓮幼兒園改造后新增學位270個;區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工程竣工,新增床位750張,結合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全區醫療床位總數達1500張。
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加速鍵”。僅去年一年,濂溪區就新建6個中心城區停車場,新增車位1195個;改造城區公廁6座、農村戶廁320個,建成網球運動中心、工人文化宮等文體設施。“現在出門停車方便了,健身有去處,連如廁環境都更整潔了,生活越過越有滋味。”市民李建國道出了眾多居民的心聲。
長效保障:從“辦一件事”到“建一套機制”
民生實事既要“做得好”,更要“管得久”。為此,濂溪區建立起“人大代表票決、政府實施、群眾監督”的閉環機制,對2024年度經人大代表票決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全程跟進。“我們堅持每月督查進度、每季度通報情況,對滯后項目實行掛牌督辦,確保各項承諾不折不扣兌現。”濂溪區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該區還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已完成項目開展“回頭看”,從制度層面杜絕“重建輕管”現象。
資金保障上,濂溪區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通過爭取上級資金、盤活存量資產、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渠道破解融資難題。近三年來,全區民生領域累計投入超50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八成以上。“錢要花在刀刃上,我們建立了民生項目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出實效。”濂溪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就業之家”的忙碌身影到校園醫院的嶄新面貌,從敬老院里的歡聲笑語到十里老街的煙火人間,濂溪區用真真切切的民生改善,詮釋著“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每一項民生工程都是溫暖的注腳,每一個惠民舉措都在書寫城市的溫度,濂溪區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民生新篇章。
(張理一 王彤彤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黃夢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