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蝸牛”邂逅葡萄架,一場關于接納的釀造
九江新聞網訊 沁人的葡萄香味與暑氣交織在一起,烈陽被歡笑聲稀釋,希望與期待沉淀在葡萄林中。在這一天清晨,葡萄園迎來了一群特別的朋友,他們的指尖仿佛能與葡萄對話,他們用指尖輕輕拂過附在葡萄上的水珠,仿佛在破譯自然的密碼。在他們的世界里,葡萄是他們感知這片蔥郁之地的方式,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探索著解碼葡萄的各種方法。
要讓葡萄在時光里釀成醇厚的酒,得先讓指尖與土地的饋贈認真相遇。在橡木桶開始它的魔法之前,葡萄園里的采摘,是這場釀造最質樸的序章——那些掛在藤蔓上的飽滿果實,正等著被溫柔摘下,帶著晨露的清潤與陽光的暖意,成為醞釀的第一份原料。
葡萄架下的晨光里,摘葡萄的身影在藤蔓間緩緩移動。指尖輕觸飽滿的果串,帶著試探的溫柔,也藏著躍躍欲試的堅定。有人仰頭端詳果實的光澤,有人俯身輕撫藤蔓的紋理,每一串被選中的葡萄,都經過了用心的打量。剪刀與果柄相觸的輕響,在園子里此起彼伏。沒有急促的節奏,只有按部就班地認真——握住果串的手穩穩當當,剪下的動作不急不躁,掉落的果粒會被細心拾起,沾在指尖的白霜舍不得抹去,這些自然的饋贈,在他們掌心成了最珍貴的存在。
竹籃漸漸盛滿,紫黑的果實堆出溫柔的弧度。偶爾有目光在彼此的籃子間流轉,帶著分享的善意;偶爾有低語在藤蔓間浮動,是與果實的對話,也是與同伴的呼應。陽光穿過葉隙落在身上,把摘葡萄的身影拓印在泥土上,簡單,卻格外動人。這不是一場匆忙的勞作,更像一場與自然的慢遇。他們用自己的節奏觸摸葡萄的生長,用專注的神情回應土地的饋贈,每一個動作里,都藏著對世界最純粹的感知與接納。當竹籃被小心提起時,沉甸甸的不僅是果實,還有一份“我也能參與”的篤定與歡喜。
陽光從葡萄架移到了發酵桶上,把紫黑的果實照得透亮。篩選好的葡萄被捧在手心輕輕掂著,那份珍重里藏著與藤蔓告別后的溫柔;即將破皮的果實前,有人久久凝視,指尖在果皮上輕輕劃過,像是在傳遞一份無聲的期許。當第一顆葡萄在壓碎器里滲出紫紅的汁液,采摘時的歡喜便順著指尖,流進了釀酒的時光里——那些從土地里長出來的甜,要在雙手的溫度里,慢慢釀成另一種模樣的芬芳。
有人問:為什么要讓心智障礙者來釀酒?因為釀酒本身就是一場關于“等待與相信”的修行——就像我們等待他們成長,相信他們能創造價值。當他們參與采摘、篩選、發酵的每個環節,當他們舉著自己釀的成果露出笑容,當他們和同伴擊掌慶祝時,這些瞬間會變成最有力的語言:他們不是“需要被照顧的人”,而是“能參與創造的人”。
釀酒師老師說:“葡萄從不會拒絕認真的手。”在釀酒師與工作人員的陪伴與見證下,他們握著安全剪刀剪下第一串葡萄,他們把篩選好的果實放進清水里,他們學著按壓壓碎器讓果汁滲出,每個動作都是一次勇敢的嘗試。或許慢一點,或許不夠標準,但那份“想做好”的心意,和你我并無不同。橡木桶里,藏著比酒香更珍貴的發酵,是在他們沉寂已久的內心深處渴望表達的對生命的熾熱。
在這場活動里,這樣的專注會成為常態:有人會把葡萄舉到陽光下辨認成熟度,有人會反復撫摸葡萄串的紋理,有人會對著果實輕聲說話——這些在旁人看來“特別”的舉動,都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那些在篩選時被仔細挑出的壞果,是他們對“完美”的執著;按壓壓碎器時滲出的汗珠,是努力最鮮活的印記;對著葡萄輕聲說的話,早已隨著酒香鉆進了時光的縫隙。陽光穿過葡萄葉的縫隙,在發酵桶上投下晃動的光斑,像極了他們眼中閃爍的期待。這場釀造從來不止于酒,而是要讓所有人看見:當我們愿意俯身為他們搭起階梯,每個生命都能踩著自己的節奏,釀出屬于自己的芬芳。而那些藏在橡木桶里的秘密,會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發酵——變成家長相冊里“我的孩子會釀酒”的驕傲,變成工作人員日志中“原來他們比我更懂專注”的頓悟,變成社會肌理中“差異從不是距離”的共識。
風掠過葡萄園,卷起葡萄葉的沙沙聲,像是在復述著這一天的故事。遠處的蟬鳴不知疲倦地起伏,混著近處發酵桶里若有似無的酒香,在晨光里釀成一汪溫柔的湖。那些被汗水浸潤過的葡萄架、被指尖摩挲過的果實、被笑聲填滿的空地,都成了這場約定的見證者——當心智障礙者的掌心與葡萄的溫度相融,當工作人員的耐心與參與者的勇敢相撞,“希望”的種子早已乘著風,悄悄落進每個人心里。待到來年葡萄再熟時,定會有更多溫暖的身影,在這片土地上,釀出更暖的人間。
(濂溪區陽光兒童康復學校 供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