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九江】江西省修水縣湯橋村易地搬遷脫貧戶林英華——搬出深山窩 樂享新生活
7月25日,《人民日報》18版整版專欄稿件《聽脫貧戶講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故事 脫貧穩穩的 兜底牢牢的》,其中以《江西省修水縣湯橋村易地搬遷脫貧戶林英華 搬出深山窩 樂享新生活》為題,單條報道了修水縣湯橋村易地搬遷脫貧戶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新生活。
“防火安全,人人有責……”臨近中午,一輛“大喇叭”宣傳車里傳來循環播放的防火提示,聲音越來越近。“這是林英華回來了,他是村里的大忙人。”江西省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黨支部書記佐贛鋒笑著說。
湯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脫貧戶林英華的家,干凈整潔,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我是村里的生態護林員,還種了10多畝稻田,日子過得踏實。”
8年前,林英華還和父母住在深山土坯房,每年靠種幾畝薄田、賣柴火、打零工等勉強維持生計。2017年,包括他在內的53戶村民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
搬出來面對新環境,開啟新生活,如何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佐贛鋒說,村里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走村入戶,與搬遷群眾交朋友、拉家常,深入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
一張桌子、十幾條板凳,大家圍坐一堂,群眾說事、干部解題的“板凳會”,實實在在解決大伙兒的煩心事。林英華說,學校門口車輛亂停亂放嚴重,“板凳會”上提出來后,很快村里就施劃了停車位。通過“板凳會”,村里先后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改造了自來水管網、增設了電瓶車充電棚……
安置小區里的居民,來自20多個不同的村組,如何和諧共處?“建立村規民約、移風易俗文明公約,成立紅白理事會、議事協商會,安置點上很多事,都由村民集體商議決定。”湯橋村鄉風文明理事會理事長龔三忠介紹,村里每年還會評選“好公婆”“好兒媳”“勤勞之星”等,讓文明鄉風滋潤鄉親們的心田。
“環境美、民風淳,家門口就能就醫、上學、就業,這搬出來后的日子,舒坦!”林英華感慨。(人民日報記者 楊顏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