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桂林街道:三措并舉保灌溉 田疇沃野迎生機
“溝挖通了,水管埋好了,涵管也接上了,現(xiàn)在打開閘門,水順著溝、通過管,直接流進地里,再也不用愁澆地的事了!”望著清冽的水流涌入自家稻田,瑞昌市桂林街道石山村村民吳大哥臉上的愁云一掃而空。連日來,石山村通過切水溝、埋水管、裝出水涵管“三措并舉”,為干旱的土地引來“及時水”,讓莊稼重煥生機。
入夏以來,石山村遭遇持續(xù)晴熱少雨天氣,境內(nèi)河流、水庫水位下降,部分地塊出現(xiàn)土壤龜裂、作物缺水的情況。“玉米葉子卷得像麻花,水稻田裂口能塞進手指,再不想辦法,一年的收成就懸了!”村“兩委”在走訪中,聽到最多的就是村民的焦急心聲。
面對旱情,村“兩委”迅速制定抗旱方案,決定從“引、輸、灌”三個環(huán)節(jié)發(fā)力:切水溝引流:組織村民在水源地與農(nóng)田之間開挖多條截水溝、引水渠,清理淤堵的老舊溝渠,讓遠處水庫和山塘的水能夠順溝而下,直達田間片區(qū);埋水管輸通:針對部分地勢較高、水溝無法直接覆蓋的地塊,鋪設地下輸水管網(wǎng),總長8米多的管道如同“毛細血管”,將水源精準輸送到旱地和梯田;裝涵管保灌:在溝渠與農(nóng)田連接處安裝出水涵管,控制水流大小,既避免漫灌浪費,又確保每一塊田都能“喝飽水”,同時防止水流沖刷田埂。
施工中,村干部帶頭扛鐵鍬、搬管道,村民們也主動加入,大家頂著烈日分工協(xié)作:有的清理溝底雜物,有的測量管道走向,有的澆筑涵管基座。經(jīng)過多日的奮戰(zhàn),共開挖水溝2條、總長8余米,埋設輸水管8余米,安裝出水涵管4根2米長,形成了“溝連管、管通田”的立體灌溉網(wǎng)絡。
如今,走進石山村,曾經(jīng)干裂的土地變得濕潤,卷曲的玉米葉重新舒展,水稻田泛起粼粼水光。“以前澆水靠肩挑手提,一天澆不了半畝地,現(xiàn)在打開涵管閥門,水直接進田,省心又省力!”村民們看著“喝”足水的莊稼,心里踏實了不少。
石山村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抗旱工程不僅解了燃眉之急,更完善了村里的灌溉體系。下一步,村里將安排專人管護溝渠和管網(wǎng),確保長期發(fā)揮作用,為糧食豐收和農(nóng)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水保障”。
(蔡冰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