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縣馬當鎮:“三資”改革激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當拍賣錘落下的那一刻,全村人都在鼓掌!”彭澤縣馬當鎮湖西村村支書錢章明至今記得2024年那場特殊的拍賣會。2416畝的鴨子湖和聯營湖水面10年經營權以1160萬元成交,相當于年租金從過去的7萬元暴漲到116萬元,增值16.5倍——這個讓村民們眼睛發亮的數字,正是彭澤縣馬當鎮“三資”改革最鮮活的注腳。走在湖西村,原本昏暗的村道如今燈火通明,新安裝的120余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村里多處池塘新砌的護塘堰既美化了環境又消除了安全隱患;371名65歲以上老人的醫保全部由村集體代繳;考上大學的孩子最高能拿到2萬元助學金,這些變化都源自那片“會生金”的水面。
記者從馬當鎮獲悉,該鎮通過深化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改革,探索出一條盤活村集體資產、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截至目前,全鎮16個村集體共清查登記固定資產1.01億元,規范合同1040份,其中湖西村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實現集體年收入增長7倍。
制度創新:讓集體資產從“糊涂賬”到“明白賬”
在馬當鎮政府的辦公室里,會計點開電腦上的“三資”管理系統,16個村的固定資產、土地資源像“電子地圖”一樣清晰:湖西村的鴨子湖值多少錢、青山村的山林承包合同哪年到期,甚至每筆集體收入的流向都能追溯到具體經辦人。
“以前合同都是手寫的,有的租期20年租金才幾千塊。”工作人員翻出一疊整改前后的合同對比,“現在每份合同都要過‘四議兩公開’的程序,最后蓋鎮上的合同專用章。”
馬當鎮通過前期起底摸排工作,將“三資”家底建檔入庫,促使“三資”數據信息透明可視化;整合獨立二維碼、小微權力一點通等監督平臺渠道,將轄區內16個行政村“三資”實際情況相關數據信息與縣級主管監管部門及農業農村局監管平臺相聯通,推動監督陣地前移,群眾監督一掃即知;合同報賬規范化,通過“四議兩公開”制度倒逼合同報賬規范化,在會議一致通過后才可到鎮級部門加蓋合同專用公章,避免了合同私下簽訂、違規簽訂合同、集體資產體外循環、長期低價外包等損害村集體利益及發展的問題發生。通過管理制度的創新,讓集體資產不再是“糊涂賬”,而是一本“明白賬”。
清產核資:1.84萬畝土地里“挖”出發展資本
“丈量土地時,好多村民拿著老地契來對證。”參與清產核資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說,2024年那場“地毯式”普查就像給集體資產做“CT”:用GPS定位每一塊林地,找老會計核對清產核資前的往來賬。
最終全鎮盤清1.84萬畝集體土地、1.01億元固定資產,874張資產卡片和90張資源卡片全部錄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系統。“這次清產核資,就像家里大掃除,犄角旮旯的‘寶貝’都找出來了,全部登記錄入系統。”湖西村村支書錢章明笑著說。
2024年以來,該鎮組織專班對16個村集體開展“地毯式”清產核資,采取清查、登記、核實、公示、確認、建賬“六步工作法”規范操作流程。數據顯示,全鎮共登記集體土地1.84萬畝,固定資產卡片874條、資源卡片90條,清理收付款合同1040份,總金額達7213.92萬元。依托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系統,實現資產信息化動態管理,有效解決歷史遺留的“賬實不符”的問題。
民生反哺:從“死資源”到“活資本”的生態閉環
在馬當鎮,每一塊集體土地的丈量、每一份合同的重簽、每一筆收益的分配,都藏著鄉村治理的智慧。
鴨子湖、聯營湖的1160萬元收益怎么花?湖西村開了4場村民代表會。最終1000萬元存入銀行理財,160萬元用于民生:準備修3公里產業路,給371位老人買醫保,還設立了“湖西村獎學金”,今后只要考上了大學的孩子可以分別領到6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獎學金。
湖西村案例成為全市“三資”改革的亮點,實現壯大村集體經濟與民生改善雙贏。
馬當鎮的實踐表明,農村“三資”管理需以制度創新為基礎,市場化手段為引擎,群眾參與為保障。馬當鎮有關負責人表示,激活“三資”的關鍵,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游戲,而是讓每個村民都成為集體資產的“股東”,讓鄉村振興的紅利真正滴灌到田間地頭。下一步,馬當鎮將推動跨村資源整合,探索強村公司聯營開發模式,進一步釋放規模效應,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動力。
(周丹丹 張婷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