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出好年景,拼出好氣象——經濟一線蹲點調研?走基層 看“四穩”】“我”,用民宿串起山水間的好日子
位于廬山北門換乘中心附近的廬山純境民宿。(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程 鵬 攝)
大家好,我是濂溪區。倚著廬山的臂膀,枕著鄱陽湖的清波,我這江南女子,守著一方水土的柔情,也藏著一股子敢闖敢試的勁頭。這些年,我拾起了民宿經濟這把“金鑰匙”,將日子過得愈發熱鬧,也讓更多人在山水間尋到了愜意。
就說威家鎮,一到暑假,這里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大人們的休憩地。你瞧,那藏在廬山南麓蔥郁之中的廬山純境民宿,早先還是處落灰的老房子。2023年,我特意找來鎮上幾位手藝精湛的“巧匠”,大伙兒一起出主意,仔仔細細將它拾掇一番。重新亮相時,青石板路繞著院子蜿蜒,三棟白墻灰瓦的房子透著清爽。如今,這里帶動了19名周邊群眾穩定就業,還給村集體增添了一筆穩定收入,閑置民房煥發新生。
8月7日,立秋,大地暫緩熱度。我在村口乘涼時,忽然聽見汽車駛近的聲音——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們拎著采訪設備下了車,旁邊正站著一群準備動身上廬山的游客。走過180米長的石板小徑,便到了廬山純境民宿。小徑盡頭,600平方米的開闊前庭豁然展開,這里既是迎賓廣場,也是生態停車場,左側還設有房車專用停靠區和林間木平臺休憩區。
“民宿前面三棟別墅有15間房,也能整棟出租,價格對比山上很有優勢,七八月份房間每天供不應求,需要提前預訂。”廬山純境民宿負責人張亮介紹,中間區域是親子休閑區,滑梯旁總圍著一群撒歡的孩子;后面院子是休閑餐廳,本地人也愛來喝茶、吃飯。張亮還提到,不少游客會選擇住一晚,第二天再上廬山;漫游的客人則會住下來往周邊逛。“這里的環境和空間能帶來和山上不一樣的體驗,吃完晚飯還能去附近的購物中心、特產超市轉轉。”
臨近中午,饑腸轆轆的游客們返回民宿,來到餐廳準備品嘗地道的農家滋味。一位游客感慨:“在這兒,時間都慢下來了。”我偷偷樂,我藏在山水里的小心思,就是想讓城里人在暑假把日子過成散文詩啊。
威家鎮背靠廬山北門,有天然區位優勢。我看著鎮村干部敏銳發現民宿這富民產業,威家村村委會帶頭流轉閑置房屋,統一打造成民宿出租,一舉盤活了閑置資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村民們見有潛力,紛紛把自家房屋出租或改造成民宿自主經營,也吸引了投資者前來興業。民宿如雨后春筍,有的臨溪而建,有的藏于林間,環境清幽雅致,漸漸從點狀分布走向面狀聚集,形成了高品質的民宿集群。一到旺季,我的身上就像撒了星星,每間民宿亮著燈,照著孩子奔跑,也照著鄉親笑彎的眉眼。
在民宿集群中,新晉成員花筑·倚廬民宿是亮眼的一員:依山而建,視野開闊;160米長的瀝青路旁種著紅葉石楠、桂花,還有羅漢松和小葉紅楓,步步是景。正大門朝西南方向,房頂采用小青瓦,整體風格是中式韻味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客房寬敞舒適,面積在35到50平方米之間,套房更是達到80平方米;標間配有兩張1.5米的床,套房配有兩張1.8米的床。它今年營業后,入住率保持在70%,剛剛過去的7月,每天的入住率更是達到了90%。
“咱們這兒有22間房。村集體出資200多萬元建設房屋后,我們租賃過來進行自主裝修經營,投入了300多萬元,多虧鎮里支持才有這么好的環境。”花筑·倚廬民宿負責人張劍說,“廬山是有名的避暑勝地,游客很多,來我們這的客人多來自浙江、湖北、安徽、上海等地,我們提供的景區引導服務廣受客人好評。”
此刻,一位年輕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在房間門口的平臺上曬衣服,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滿是生活的愜意;不遠處,兩位女房客在房門口的躺椅上打卡拍照,歇夠了便起身往廬山風景區換乘中心走去——我悄悄“推”了推記者的鏡頭,讓這些松弛的瞬間被定格下來。更有趣的是,主持人正對著鏡頭錄口播時,遠處一輛出租車緩緩駛來,不經意間闖入了畫面,那位爸爸和孩子們上了車,民宿工作人員遞上小禮品,輕聲問住得是否舒心的場景被記錄了下來。“歡迎下次再來呀!”“謝謝阿姨,我還想再來玩!”簡單對話像清風,吹散了鏡頭里的暑氣。
記者們臨走前,分管鎮文旅工作的區司法局威家司法所所長李思笑著念叨:“這些年威家鎮圍繞做靚文旅‘珍珠’,積極融入環廬山沿線旅游圈,充分盤活鄉村閑置資產,大力發展民宿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目前全鎮共有民宿18家,客房超400間,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我在一旁聽著,心里像是浸了蜜。這幾個數字是每間民宿清晨掃起的落葉、午后端出的涼茶、夜晚亮起的燈火,一點點攢出來的,它們不光記在本子上,還藏在游客離開時民宿老板塞給他們的那袋家鄉特產里呢。
除了威家鎮,蓮花鎮、賽陽鎮、姑塘鎮、新港鎮、高垅鄉、虞家河鄉等地也都在農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這山水間的好日子惠及更多鄉親,我都想一一介紹給你們。往后的日子,我還要帶著大家繼續闖,讓更多人知道:在濂溪,鄉愁有味道,未來有奔頭。
記者手記
濂溪區,位處九江中心城區,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鄉村的悠然。她像位朝夕相伴的街坊,沒說過什么豪言壯語,卻把日子里的變化都藏進了慢下來的時光里。她不用“產業”“發展”這類詞,只說“民宿亮著的燈”“撒歡的孩子們”“帶著笑顏的鄉親們”。她的話說完了,記者的稿子也就寫完了,而她的故事,還在繼續。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龍群 黃夢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