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鄱湖萬羽歸 守護映初心——江西鄱陽湖保護區吳城站四十載護鳥記

時間:2025-08-16 13:09:34 來源: 九江市融媒體中心(九江日報社 九江市廣播電視臺)九江新聞網

鄱陽湖的晨霧中,白鶴掠過贛江、修河與鄱陽湖交匯處的濕地,羽翼振起的水紋里,倒映著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站護鳥的四十載春秋——

從七人孤勇到全民守護,從以身護鳥到科技護航,吳城站的故事在鄱陽湖的風里生長。當彩鹮選擇在此延續血脈,當“吳山”用翅膀畫出歸途,當白鶴航線上中俄蒙三國達成共識……這些生命間的溫柔契約,正是對“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盛景最赤誠的續寫。

首次在江西發現彩鹮筑巢繁殖。(照片由吳城站提供)

彩鹮安家處 四十年守護如磐

今年初夏,鄱陽湖濕地的晨霧中,數只彩鹮正從附近農田和樹林中收集樹枝,帶回水域中心的樹林進行筑巢。這是首次在江西發現彩鹮筑巢繁殖,曾經在中國幾乎絕跡的瀕危物種在此安家,成為生態改善的無聲證詞。

“今年4月,是觀鳥愛好者率先發現了它們的蹤跡,后來關于筑巢的信息也是通過他們得知的。站里工作人員隨即跟進,開展了定期監測。”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站站長唐超群介紹,最初大家以為這可能是偶然出現的“迷”鳥,沒想到它們選擇在這里安家落戶,現在已經孵化第三窩雛鳥了。

彩鹮翅膀扇動的微風,穿越了四十余年時光,拂過1983年那個寒夜。在永修縣吳城鎮一處林站倉庫里,炭條在斑駁墻面上刻下誓言:“只要鳥還在這,我們就不走。”爐火映紅七位護鳥人疲憊卻堅毅的臉龐。

湖面之上,是候鳥振翅高飛的自由;湖面之下,是斬斷傷害候鳥黑手的斗爭。

鄱陽湖保護區因發現白鶴而成立,吳城站隨之建立,這些護鳥人憑借勇氣和擔當,為萬千生靈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他們曾徒步幾十公里穿越沼澤巡護,在刺骨的湖灘中拆除盜獵者設置的“天網”,用胸膛擋住盜獵者的魚叉。作為當地人的王小龍,更是為此得罪了不少鄉鄰,面對“捅你幾下”的威脅,他只淡然一笑:“鳥兒就像我的孩子,它們能安全飛翔就夠了。”在他們的守護下,轄區連續20年未發生重大偷獵候鳥和破壞候鳥棲息地案件。

四十余年風雨兼程,誓言早已融入血脈。當2020年鄱陽湖突發洪水時,年過半百的老黨員郝能祖挺身而出,和站里年輕人一起把洪水擋在門外,保住了珍貴的候鳥標本和檔案資料;當2024年除夕萬家團圓時,高翔迎來連續第15個在湖區值守的除夕夜,他以堅守將“團圓”二字,寫成了鄱陽湖萬羽翔集的平安……

一代代護鳥人接力守護,累計巡護超40萬公里,終換來這片33.6萬畝濕地的平安與生機。

“吳山”歸航路 科技與溫情共織

2022年深秋,灰鶴“吳山”墜落田埂,翅膀低垂、嘴角滲血。村民胡仕根扯下外套裹住它,撥通了救護中心的電話。救護人員爭分奪秒,清創、縫合、測溫、喂食……當灰鶴脫離危險,顫顫巍巍站起,大家眼眶里早已飽含淚花,并給它取名“吳山”,取“無傷”的諧音。2024年初,救助中心為它佩戴上衛星追蹤器并將其放歸。

當衛星信號顯示它于2024年冬季重返吳城上空時,密集穿梭的信號點軌跡像在空中寫下“平安”二字。唐超群介紹,今年年初,“吳山”離開鄱陽湖后,一路向北到達蒙古國棲息,直線距離跨越1800多公里。進入冬季,它又向南遷飛,經由內蒙古達里諾爾湖、黃河三角洲進入長江水域,最后飛入鄱陽湖主湖泊內,往返路程達5000多公里。

“吳山”的歸航,映射著護鳥網絡的精密升級。

在吳城站智慧管理平臺的監測中心,鄱陽湖水域的實時畫面盡收眼底,副站長譚文浩輕點鼠標,全自動巡護無人機隨即起飛,按照預先設置的巡護路線掠過湖面,通過連接AI監測系統精準識別候鳥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

從泥濘中的腳印到翱翔天空的無人機,如今,轄區內建立起了全周期、全方位濕地候鳥監測體系。智慧管理平臺融合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將遠程監控、自動巡航無人機以及“水、土、氣、生”等全方位監測系統高效串聯,引領保護區管護邁入科技時代。自2023年12月平臺上線以來,已自動識別野生鳥類259種、自動監測21萬次,成為守護保護區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最新科研監測成果振奮人心:白鶴種群從200余只增至4000余只,記錄鳥種增加82種,高等植物種類增加126種。

白鶴越國界 共繪護鳥“同心圓”

步入吳城站內的鄱陽湖濕地候鳥資源宣教中心,S25白鶴的標本凝固著一段生命史詩——這只2017年被救助的雌鶴,曾以單次連續飛行37小時、1700公里刷新遷徙紀錄,在2023年冬永遠融入了鄱陽湖的波光。它的羽翼承載著2246天的衛星軌跡,如今化作智慧監測系統中的數據鏈,成為解碼候鳥生存密碼的密鑰。

自1999年起,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便與國際鶴類基金會攜手開展濕地候鳥保護工作,吳城站全程參與其中。如今,白鶴的翅膀飛越克塔雷克的苔原、掠過蒙古的草原、抵達中國的鄱陽湖,年復一年,如約而至,其種群規模擴大了40倍。

2023年12月10日,中俄蒙三國在吳城站開展白鶴保護與實踐國際交流活動,發布聯合宣言,就加強白鶴等珍稀瀕危鳥類保護工作、協同守護候鳥遷飛通道達成了共識。“如果我去世了,請把骨灰撒在這里。”國際鶴類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喬治·阿其博時隔34年重返吳城,目睹如此壯觀的“白鶴長城”和“天鵝湖”時,不禁熱淚盈眶。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斯克里普尼克稱贊道:“候鳥的翅膀沒有國界,但落在鄱陽湖的這一刻,它就有了真正的家”。

隨著三屆鄱陽湖國際觀鳥活動在吳城鎮成功舉辦,冬季到鄱陽湖觀鳥,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生活。在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等觀鳥點,吳城站的工作人員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愛鳥人士講述保護候鳥的故事,共同感悟“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真諦。

這份守護,也已融入百姓日常。前來觀鳥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村民們紛紛自發當起了導游,辦起了農家樂。“以前供孩子上學緊巴巴,現在觀鳥季天天客滿。”吳城鎮農家樂老板羅媛媛放下漁網轉型旅游業,“候鳥是吳城的福氣,護好候鳥就是護好錢袋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候鳥掠過之處,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曲,正隨鄱湖水聲傳向遠方。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沈明杰 胡依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