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柴桑區新合鎮涌塘村,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平坦的柏油路蜿蜒延伸,葡萄園里果香四溢,文化廣場上歡聲笑語……這個曾經普通的村莊,如今正以“綠、美、凈、暢、雅”為目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01 環境提升展新顏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該村累計投入300余萬元用于基礎設施改造。4.5萬平方米的房屋外立面完成粉刷,10公里村道實現“白改黑”,5000米各類線路完成規整。新建的村級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達50噸,徹底解決了污水橫流問題。
環境大變樣,心里亮堂堂。“現在村里越來越好,住著特別舒心。”村民李大爺指著家門口的便民設施說。記者了解到,村里新增的300個分類垃圾桶、80個便民晾曬桿、86盞太陽能路燈和3處健身場地,讓村民生活更加便利。改造后的老人幸福食堂和村史館,更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02 產業發展促增收
改善環境只有進行時。村里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處理模式,黨員帶頭開展環境整治,98%的農戶達到“美麗庭院”標準。
在環境改善的同時,涌塘村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令人欣喜的是,村民自發成立的合作社有200畝四季果園、50畝葡萄基地和30畝蓮藕種植區。2024年,通過“電商+旅游”模式,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0萬元,帶動村民戶均增收1.2萬元。
“周末來采摘的游客特別多,農家樂都忙不過來。”葡萄種植戶王大姐笑著說。據統計,村里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過200人次,特色農產品供不應求。
03 文化傳承潤民心
作為“新聞鼻祖”黃遠生故里,涌塘村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村里不僅修復了黃遠生故居并建成紀念館,還連續兩年舉辦“記者節”活動,邀請專家學者研討黃遠生新聞思想。
“我們把傳統家訓融入村規民約,就是要讓好家風代代相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介紹。村里常態化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村民自編自演的《移風易俗三字經》廣受歡迎;此外,獲評省級五星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培育了黃梅戲劇團等5支文藝隊伍,年均舉辦文化活動20余場。重陽“長壽宴”、春節聯歡等活動,讓文明新風吹遍鄉野。
【記者手記】從環境整治到產業發展,從設施完善到文化傳承,涌塘村用“五美”標準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表示,將深化農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如今的涌塘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王紅旗/文 桂孝樹/攝)
已有 0 人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