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刊發點贊!護得安瀾常在 激活發展脈動——九江探索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高地
日前
光明日報調研組來到九江
感受九江的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產業之美
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8月8日
《光明日報》刊發整版相關稿件
《護得安瀾常在 激活發展脈動
——江西九江探索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高地》
以下是報道原文:
護得安瀾常在 激活發展脈動
——江西九江探索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高地
九江,古稱潯陽,鑲嵌于長江之畔、鄱湖之濱,是為“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乃“天下眉目之地”。
這座依水而居、因水而興的歷史文化名城,集大江、大湖、名山于一身,擁有152公里長江岸線和三分之二的鄱陽湖水域,也是江西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省九江市考察調研。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無論未來長江經濟帶怎么發展、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可能離開長江的哺育。要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出發,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長江保護好。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九江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新路,繪就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來到九江,感受九江的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產業之美,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長江九江段江面,各類船舶往來穿梭,有序航行。魏東升攝
保護一江清水 系統治理長江岸線
曾經,九江也面臨生態退化、江水污染的問題。如今,“一江碧水”重流,“江邊有新景、水城人共融”的美好畫卷再現,其背后是九江統籌推進長江岸線系統治理、科學保護的不懈努力。
守護長江安瀾,2021年11月,長江干流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實施后,穩定了沿河岸、湖岸的岸坡,避免其崩落、坍塌,和長江干堤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九江市水利局副局長徐玉山說。
行走在江邊,一塊塊混凝土植生塊牢固地拼接在一起;石籠網墊冒出綠油油的小草,一直延伸至水中。
“在親水平臺上種植蘆葦、蘆荻花等耐水性植物,不僅增強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還實現了工程景觀、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的有機融合。”徐玉山進一步說道。
崩岸治理只是長江岸線整治的工程之一。九江系統實施長江大保護工作三年行動,累計整治長江排污口856個、重點河湖排污口417個,拆除非法碼頭74座,關閉退出沿江1公里化工企業37家,探索推出船舶污染防治多元共治模式,實現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100%上岸統一接收、轉運、處置,長江干流九江斷面連續七年保持Ⅱ類水質。
“不讓一滴油、一滴污水入江”,調研組一行來到九江石化,只見廠區內污水處理實現綠色化、智能化,花園式工廠愈發綠意盎然;廠區外,油品裝卸實現了全過程實時監測,以綠色港口呵護長江生態。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等瀕危生物的家園,也是白鶴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過去,由于濫捕濫撈等原因,這道生態屏障一度變得脆弱。
十年禁漁的“減法”,換來了生物多樣性的“加法”?!耙郧皾O民扎堆,江面全是網,現在漁船不見了,魚群多到能看到它們翻起的浪花?!币幻L江九江段的漁政執法人員說。
江豚不僅是長江“原住民”,也是長江生態改善的見證者。根據《2023年江西省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公布的數據,長江九江段共計監測到長江江豚24頭次,鄱陽湖共計監測到長江江豚427頭次。此外,長江九江段共監測到土著魚類61種、鄱陽湖共監測到土著魚類81種,其中不乏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胭脂魚、江西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吻鮠等。
為了持續鞏固禁漁成果,當地建立“護魚員”隊伍,探索多樣化轉產就業安置途徑,12022名退捕漁民實現100%轉產就業安置。成立多部門聯合禁漁執法機制,形成“人防+技防+機防”的一體化監管機制,推動十年禁漁從攻堅走向持久,從治標轉向治本。
制度創新為生態保護“上保險”。九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以公益信托形式委托基金會管理環資案件生態修復資金;持續深化“水行政執法+檢察公益訴訟+技術支持”協作機制;積極探索排污權儲備交易機制,推動排污權儲備交易試點向“全要素、全領域、全行業和跨區域”拓展。今年,九江將排污權儲備污染物類別由原來的4項拓展至8項,已累計出讓排污權105宗4088.72萬元。
江湖安瀾、江豚逐浪、漁民“上岸”、魚群歡騰……這正是九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體現。
江西九江瑞昌市碼頭,工作人員將20萬尾魚苗投放到長江。魏東升 攝
推進全面轉型 產業逐綠追新攀高
鋼鐵、石化、建材等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曾一度成為九江高質量發展的沉重負擔。九江全面綠色轉型之路,在壯士斷腕的決心與科技賦能的智慧中有序鋪開。
芳烴成套技術是代表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標志性技術。2022年,九江石化年產89萬噸芳烴聯合裝置投產,能耗進一步降低。年產150萬噸芳烴及煉油配套改造項目的推進,有望“再造一個九江石化”。“這是推動企業實現‘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打造世界領先的綠色智能煉化企業的關鍵所在。”九江石化工作人員陳廣盛介紹。
作為江西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綜合試點城市,九江全力推動石化、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追新、逐綠、攀高?!稗D型不是簡單‘關停并轉’,而是脫胎換骨的技術革新?!本沤泄ば啪炙募壵{研員丁格非告訴調研組。
與此同時,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九江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搶先布局核科技、低空經濟、氫能、人工智能等產業賽道。
從九江起步的德??萍?,自1985年起始終深耕電解銅箔領域。憑借40年的技術積累與近年來的產業鏈布局,該企業已構建起覆蓋極薄化、高抗拉、三維形態化等前沿方向的完整技術體系,成為全球銅箔高端市場的關鍵參與者。
一大批新興產業在這片土地“拔節生長”。鄱陽湖生態科技城,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是全球領先的光伏玻璃生產基地之一。湖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內,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高速運轉,產品源源不斷供應國內外新能源車企。共青城市數字經濟產業園里,年輕的身影來來往往,軟件研發、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產業在這里匯聚成勢。
如何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助力全面綠色轉型?
從高空俯瞰長江九江段,瑞昌、城西、城東、湖口、彭澤5個港區自西向東次第排開,“一港五區”港口發展大圖景一目了然。
6月25日,九江港紅光碼頭汽笛長鳴,“贛滬通”水路物流產品正式發布并迎來首航,這是上港集團與江西省港口集團深化戰略協同的又一成果。九江市港航局辦公室負責人黃亞琪介紹,該產品承諾“一單制”“一口價”“一票結算”“一箱承運到底”,可覆蓋江西80%以上的地區,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實現“內陸口岸與沿海同效”的目標。
目前,九江港全港國際國內航線已達19條,月均航班超300航次,輻射江蘇、浙江、上海、四川等21個省市,水鐵聯運始抵的鐵路站點達29個;2025年上半年,九江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16億噸,集裝箱累計完成47.22萬標箱,同比均實現10%以上增長。
從“工業銹帶”到“綠色秀帶”“創新智帶”,九江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興產業,在長江之濱奏響了全面綠色轉型的激昂變奏曲。
市民在長江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游覽。李濤淵 攝
賡續千年文脈 傳承創新長江文化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是根基,產業發展是核心動力,文化傳承則是靈魂和紐帶。
走進潯陽江畔的琵琶亭,登上木質大船,或佇立船頭欣賞現代光影劇目《潯陽江頭夜送客》,或前行幾步,借助數字技術與白居易“月下對酌”,重溫《琵琶行》詩詞中的經典場景。不同尋常的“穿越”體驗,讓不少游客“種草”?!白寕鹘y文化‘活’起來,要增加科技含量。到了晚上,我們還有大型實景燈光秀《潯夢琵琶亭》,游客沉浸式體驗琵琶亭的夢幻之美。”潯陽江文化旅游景區運營經理張濤介紹,琵琶亭定期舉辦民樂展演、文化講座、詩詞游學、樂天集市等活動,成為傳播九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琵琶亭不遠處是潯陽樓,其建筑風格為宋代民間酒樓樣式?!皾£枠且浴端疂G傳》為主題,是一處集游覽參觀、喝茶聽書和餐飲于一體的景點。”張濤介紹:“瞧,我們還安排專人說書,廣受游客好評。”
“啪”一聲,說書人桑家慶身著青色長褂,把醒木拍在書案上,喧鬧氣氛立刻安靜下來,臺下聽眾圍坐長桌,品茗傾聽。“我以《水滸傳》發生在九江的故事為重點,再結合本地風土人情做一番加工,講講市井生活,大家聽了更親切。”桑家慶說。
待說書結束,聽眾心滿意足地登樓眺望江景。琵琶亭、潯陽樓、鎖江樓、潯陽江號游輪、98抗洪展陳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將它們串珠成鏈,成為市民的休閑地、游人的打卡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項目現場負責人黃慶介紹,該區段三期項目將通過特色街區的打造,再現九江重要航運碼頭和老工業基地的發展脈絡,為市民、游客提供開闊的集散空間,實現從“臨江不見江”到“近水又親水”的轉變。
2024年10月10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之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展陳再現商周礦井原貌,復原南銅北運線路,展示了先民采礦煉銅、金道錫行的壯觀景象?!斑@里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留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大型礦冶遺址,對于探尋中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業原料來源,研究中國青銅史、冶金史等具有重要意義?!敝v解員陳夢夢說。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帶火了九江城市旅游,改變了以往游客“只知廬山不知九江”“上廬山不落潯陽城”的局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成前,琵琶亭、潯陽樓等景區游客不到60萬人;建成后不到兩年時間,累計接待游客620萬余人次?!睗£柦皡^負責人魏亞康說。“嘉游贛·追潯季”“跟著課本游九江”“清涼一夏向九江”等活動接續推進,“引客入潯”成效明顯。
夜幕降臨,大中路歷史文化街區游人如織,潮流體驗、電競動漫、主題酒吧等多元業態在這里競相迸發。“我們希望通過對城市有機更新,以點帶面、連線成片,讓中心城區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添人氣。”潯陽區委書記張寧說。
《偷心晚宴》作為集“戲劇+互動+餐飲”于一體的沉浸體驗式喜劇,受到了游客的廣泛喜愛。“我們將長江文化融入戲劇,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觀眾擁有獨一無二的體驗?!眲鲞\營方負責人羅彬說。
2025年上半年,九江累計接待國內游客5251.06萬人次,同比增長11.96%;國內旅游收入653.19億元,同比增長11.99%。
經驗與啟示
九江的實踐探索,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體現。這啟示我們,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必須正確處理好幾大關系。
正確處理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處理好系統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是我們謀劃改革、推動發展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既要堅持系統推進,形成合力,又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突破,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系統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因此,要樹立系統思維,始終把長江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水、路、港、岸、產、城等經濟要素和生物、濕地等生態要素,系統謀劃進一步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沿江地區要把自身發展放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大局之中,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在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綠色低碳轉型、區域協同融通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
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發展與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因此,要立足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實施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筑牢長江經濟帶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生態“含金量”、發展“含綠量”,厚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加快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機制,擴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范圍和領域,建立統一的生態產品目錄清單、評價機制,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正確處理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要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協同推進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將全面綠色低碳轉型貫穿于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在“共抓大保護”中推動發展方式創新和發展動能變革。因此,要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長江經濟帶布局,加快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持續壯大,超前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統籌推動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融合對接。
正確處理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與規律揭示,也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基本準則。實踐表明,大力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推動力和現實創造力。要健全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融通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區域的保護協作機制。研究制定長江文化圖譜,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出更多滿足群眾需求、體現長江文化的優質文化產品,講好長江故事。探索長江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模式,推進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提升長江文旅融合發展質效。推進長江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建設的有機融合,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實施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行動,展示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城鄉風貌。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運平、張宜紅、陳德明、余永華,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王洋、李玉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