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援疆寫大愛 一片丹心映邊陲
6月的一個清晨,新疆克州阿克陶縣幸福路幸福社區的晨光里,張志華像往常一樣站在教室門口等候著孩子們。“老師早,我把妹妹也帶來了,可以嗎?”柯爾克孜族女孩古麗夏依爾的眼睛亮晶晶的,張志華笑著張開手:“當然歡迎,快來吧!”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也照亮了墻上 "紅杜鵑" 教育志愿隊的隊旗 ——這面由江西援疆教師組建的旗幟,在他和隊友們的守護下,已在邊疆飄揚了多年。作為江西援疆“紅杜鵑”教育志愿隊第一小組的組長,張志華用兩次跨越萬里的選擇,詮釋著九江援疆干部“舍家為國、傾情奉獻”的共同底色,成為我市援疆隊伍的生動縮影。
2021年9月,瑞昌市教師張志華第一次踏上祖國最西端的阿克陶縣,高寒干燥的氣候與不時襲來的沙塵暴,沒能擋住他奔向講臺的腳步。在方艙醫院休整十五天后,他便一頭扎進課堂,帶著教育人的熱忱,琢磨出“三四四四”高效課堂分層式教學法。那些被他用愛心和耐心焐熱的課堂里,孩子們從羞澀躲閃到主動舉手,班級學風日漸濃厚,多次被評為學校的模范班級。一年半的支教時光匆匆而過,離別時孩子們拉著他的衣角問“老師,我們能去江西找你嗎”“還能再見面嗎”,這些帶著哭腔的追問,像種子落在他心里,悄悄發了芽。
圖注:張志華(右二)參加“紅杜鵑”志愿者義務送教到社區活動
2023年3月,當得知阿克陶縣雪松中學急缺英語教師,張志華腦海里立刻浮現出孩子們含淚的眼睛。他收拾行囊再赴邊疆。這一次,他挑起了畢業班的英語教學重擔。課堂上他是循循善誘的引路人,大課間的教室里總圍滿了問問題的學生;他自掏腰包買的糖果和獎品,成了孩子們眼里最甜的鼓勵。汗水澆灌出碩果——當年的克州聯試中,他帶的畢業班英語成績躍居全校第一,2024至2025年度執教的兩個班更是穩穩站在年級前三名。“張老師的講課非常有特色,教學成績很突出。他對教育對學生的奉獻精神,更是九江援疆教師的真實寫照。”阿克陶教育局教研員付春水的贊嘆里,藏著對這位九江教師的深深敬佩。
援疆的日子里,張志華的愛從不只停留在課本上。他愛打太極拳,看著孩子們課間追逐打鬧的身影,忽然想:“何不讓他們也練練?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感受傳統文化。”說干就干,他拉上江西支教老師連文鳳、胡翠擁,在學校辦起了太極社團。自開展太極拳教學活動3年來,他們累計教授柯爾克孜族青年學生400余人次,一招一式的比劃中,柯爾克孜族孩子們漸漸迷上了這項運動。最調皮的阿不都拉成了“太極小明星”,常常得意地向同學展示學到的過肩摔、穿心肘,驕傲地宣布“我是張老師的入室弟子”。孩子們跟著張志華在操場、在藝術節舞臺、在元旦晚會的聚光燈下,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太極弧線,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就這樣在邊疆少年心里生了根。
圖注:張志華正帶領學生練習太極拳
四年援疆路,他的手機里存滿了與孩子們的合影,每張照片背后都藏著暖心的故事。那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曾因孤僻不太合群,張志華周末帶他騎單車逛白山湖、摘桑葚、擼羊肉串,一點點焐熱他冰封的心。后來,這個孩子不僅學會了疊被子、洗衣服,還會把零食分給同學,畢業晚會上,他跟著大家跳民族舞、彈庫姆孜,把親手做的照片花籃送到張志華手上。家在幾百公里外木吉鄉的布切外爾汗,每學期才能回一次家,張志華看她孤單,常帶她和同學游古城、找野果子。漸漸地,這個靦腆的女孩變得陽光開朗,晚自習的勵志演講里,她能大聲講自己的故事、唱民族歌謠。畢業時,她送的水杯上寫著“Teacher Zhang”,附了一行字:“華哥,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作為克州教育局教研室的英語教研員,張志華總想著把九江的好經驗留下來。他組織了4次英語專題研討會、10余場賽課,命題20余次,更通過“青藍工程”手把手帶徒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骨干教師。他的腳步還走到了巴仁中學、玉麥中學的課堂,把先進教學理念撒向更廣闊的天地。就連晚上休息時間,他也沒閑著,主動到阿克陶縣公安局、工業園區教國家通用語言,幫少數民族干部說好普通話。一份份榮譽是最好的見證:4次阿克陶縣嘉獎、5次“優秀援疆教師”、江西援疆前指“先進個人”……
“援疆支教是光榮的事業,能參與其中是畢生榮幸。”張志華常說自己只是萬千援疆人中的一員。確實,自對克州阿克陶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我市一批又一批干部人才像他這樣,帶著赤誠奔赴西陲,用行動踐行著團結穩疆、文化潤疆的使命。而張志華,正是這壯闊畫卷中動人的一筆——他用兩次援疆的選擇,把大愛寫在帕米爾高原的土地上,如同那些扎根南疆的胡楊,默默守護著邊陲的新苗,靜待他們長成參天大樹。(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商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