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
8月18日下午,潯陽區白水湖街道花果園社區活動室早已座無虛席。85歲的馬云明老人端坐在鋼琴前,手指輕撫琴鍵,《鼓浪嶼之波》的旋律緩緩流淌。身后,數十位白發蒼蒼的學員挺直腰背,跟隨節奏放聲歌唱,指揮席上,濂溪區老年大學聲樂教師董福順正用他標志性的“甩手操”帶動著全場的氣息與情感。這堂原定90分鐘的聲樂課,又一次“拖堂”了半小時——沒人舍得離開。
一節“舍不得下課”的聲樂課
“大家把‘波’字的尾音再拖半拍試試!”“拖半拍!想象最后一顆葡萄,舍不得摘!”董福順話音落,歌聲齊刷刷拉長半拍,笑聲瞬間炸開。為了讓社區零基礎的叔叔阿姨聽得懂、學得快,董福順將自創的“四菜一湯”樂理教學法搬進社區課堂。
講完理論,董福順打開電鋼琴伴奏,帶大家一起做“甩手操”“呼吸操”。老人們邊唱邊伸展,動作齊整,笑聲此起彼伏。明快的節奏、歡快的氛圍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教室里笑聲與歌聲交織,洋溢著濃濃的溫情。
72歲的陳繼蘭特意提前半小時到場,只為搶到第一排位置:“我上了4年聲樂班,董老師這一節,比那四年加起來都過癮。”“希望董老師常來,我們天天盼著呢!”鋼琴旁,85歲的馬云明老人眼中滿是期待。
90分鐘一晃而過,但無人起身。“董老師,再唱一遍吧!”“好,那最后一遍,我們清唱。”原定一個半小時的課程,被學員“拖堂”到兩個小時。于是,沒有伴奏的《鼓浪嶼之波》在活動室里再次回蕩。
一條短信串起的“微光計劃”
這場特殊的“音樂巡演”,源于一條短信。今年年初,董福順偶然收到一位社區阿姨的留言:“董老師,能來我們社區教唱歌嗎?”不久后,濂溪區十里街道新路嶺社區心愿墻上又出現相似訴求:“希望董老師到社區給我們上一節聲樂課。”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該出發了,主動走到叔叔阿姨們身邊。”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讓他啟動了一直埋藏在心里的“微光進社區”計劃。此后,他給自己定了“鐵規矩”:每周至少進一個社區或養老院,他自己背著電鋼琴、音響設備,從課堂布置到教學全程義務服務、零報酬。從四月份起,他已走進了20多個社區,記錄下了無數老人“開口唱歌”的幸福瞬間。
“有的社區老人40年沒開口唱歌,他們說‘這節課是最快樂的時光’。”董福順翻開手機里的視頻,畫面中老人們閉眼歌唱的模樣,眼角眉梢都漾著笑意,“看到他們開心,比什么都值。”
在養老院,102歲的奶奶跟著節奏拍手,80多歲的爺爺主動獨唱;在社區,反詐宣傳成了“課后作業”,董福順教老人背防騙口訣,再以歌聲收尾。“每個社區需求不同,養老院更側重陪伴,社區則要兼顧學習與社交。”他細心記錄下每個課堂的特點,精準匹配老人的需求。
一場永不停步的“青春接力”
“董老師教得真好!跟著伴奏練聲,唱歌不費勁了,聲音也好聽了。大家都希望時間能夠過得慢一些,讓我們能在這愉悅的氛圍中多享受一會。”社區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聲。花果園社區書記雷云峰看在眼里:“我們需要更多像董老師這樣的年輕人,為社區老人帶來歡樂。”
這一路上,一些年輕人主動加入董福順的“微光”計劃。90后視頻師朱葛成了董福順的“跟班”:手持三腳架、腰掛充電寶,一天跑下來“腿抖成篩子”,卻甘之如飴,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堂課的感動。“一天跑下來腰酸背痛,可只要看到爺爺奶奶的笑,就覺得值。”朱葛說,年輕人與白發族的“音樂組合”,讓社區課堂煥發著別樣的生機,也給自己帶來了更多感動。
“微光進社區,傳唱正能量。”這是董福順自己想的口號,也是他與老人們的約定。“每周一個社區,慢慢走下去。只要老人們還在等我,我就一直在路上。”他說,一個人的能力是微光,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一起為老人們做更有意義的事。“讓歌聲成為連接代際的橋梁,讓快樂在老人們心里傳唱下去。”
夕陽透過活動室的窗戶,為合唱的身影鍍上金邊。當《鼓浪嶼之波》的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掌聲與歡笑聲久久不散——這堂“不下課的聲樂課”,正以最溫柔的方式,剛剛開始。
來源: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金璐 文/攝
已有 0 人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