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央媒看九江】近期,《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和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等欄目報道了我市這些工作
    日期: 2025-08-26          來源: 九江e媒          訪問量: 0

    8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5版

    圖片

    8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5版刊發稿件《江西共青城:低空經濟蓄勢“起飛”》,單條報道了共青城市搶抓低空經濟發展契機,加快低空經濟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條,加速建設低空經濟高地。

    江西共青城:低空經濟蓄勢“起飛”

    今年暑期,位于江西省共青城市的中航無人機培訓基地無人機青少年夏令營很受歡迎,40名青少年在這里學習無人機知識、操控無人機飛行。

    13歲的潘俊豪從小就對無人機感興趣,得知無人機青少年夏令營開班,便和弟弟一起報名。他說以后想成為一名直升機駕駛員,學無人機就是自己的第一步。

    這座贛北小城,沒有航空工業的歷史積淀,為何能抓住低空經濟發展契機?

    在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共青校區的無人機飛行培訓基地,學生胡果和其他學員在專注地操控著無人機。他們時而調整飛行高度,時而變換飛行路線,動作嫻熟而精準。

    作為一名定向培養人員,胡果已經取得了無人機視距內駕駛員執照,正在為考取超視距駕駛員執照努力訓練。

    學校測繪工程系專職輔導員封賦圣說:“我們將行業需求和標準融入教學,學生不僅能學到無人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術,還能參與實際項目。”目前,首期50名學員全部來自測繪工程系的定向培養班。

    在共青城低空經濟產業制造中心,10余家入駐企業正在加緊生產,涵蓋碳纖維機身材料、電力推進器、整機制造、低空公共服務平臺等上中下游產業,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

    在江西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的數據引擎控制中心,技術人員通過遠程操控,布局在河湖沿岸的無人機起降方艙內的無人機一鍵升空,開展空中河湖巡查,實時回傳圖像和數據到控制中心后臺。“無人機可以有效解決我們在農林水、應急,包括河道巡檢、交通公路巡檢等方面的需求。”公司副總經理鄭松說。

    近年來,共青城在發展低空經濟方面前瞻謀劃,制定《低空經濟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和《全面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15條政策措施,從產業集聚、科技攻關、場景開放等8個維度發力,加快低空經濟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條。

    “我們要加快建成低空經濟綜合示范區、低空經濟產業聚集區、低空場景應用先行區、低空融合飛行樣板區,成為全國低空經濟發展高地。”共青城市委書記萬建明表示。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陳柱佐)

    圖片

    8月12日,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

    image.png

    8月12日,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和《新聞縱橫》欄目播出新聞《消費新場景:社區“小商圈”轉動消費“大齒輪”》,其中報道了孫家垅完整社區按照產權與使用權分享的原則,有效利用閑置用地,新建1370平方米的老年服務站和1046平方米的托育中心,低成本嵌入普惠服務。

    圖片

    8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7版

    圖片

    8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7版刊發稿件《江西德安:林下掘金,生態富民》,單條報道了德安縣深入挖掘林地潛力,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出新。從林下養殖、林下種植到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當地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

    江西德安:林下掘金,生態富民

    立秋剛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的大山深處仍是滿目蔥蘢。位于山林中的藏香豬養殖基地內,一頭頭烏黑發亮的藏香豬,悠然自得地覓食、追逐。

    “這些藏香豬都在林間散養,以野草雜糧為食,一般需要12個月才能出欄,豬肉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廣受消費者歡迎。”九江塘之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良明介紹,經過兩年的發展,基地現有存欄豬400多頭,預計今年產值能達到200萬元。

    以林養畜、以畜益林。在德安縣,盤活用好林業資源的生動實踐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近年來,德安縣深入挖掘林地潛力,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出新。從林下養殖、林下種植到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當地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渠道。目前,全縣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9.12萬畝,林業綜合產值約15億元,“林業+”多元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增添綠色動能。

    在德安縣磨溪鄉,永宏油茶專業合作社油茶基地上千畝的連片高產油茶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為破解油茶“撫育周期長、投入成本大、產業效益低”的難題,油茶林下套種了260畝中藥材玄參,實現林下經濟和油茶基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

    “我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從村民手中流轉林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德安縣永宏油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聶永生表示。

    德安縣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3.8%,其中集體林地82.6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92.7%。如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讓山林活起來、農民富起來?

    2024年,德安縣啟動了集體林地延包試點工作,有序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穩定集體林地承包經營,讓林農吃下“定心丸”。目前,已完成1000余戶村民、4萬余畝集體林地的承包權延包合同簽訂。

    與此同時,德安縣積極構建“國有林+集體林”“國有林+家庭農場”等共建模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截至2024年底,全縣已有林業大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的企業114個(戶)。

    為有效解決林下經濟融資難、確權難等問題,德安縣先行先試,向林農發放林業經營收益權證。“有了權證,林地經營權可以規范流轉,社會資本敢于投入,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也能更放心地開展規模化經營。”德安縣林業局局長萬普焱說道。

    如今,德安縣的青山綠水間,一條“林下掘金、生態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寬。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丁雅雯)

    圖片

    8月14日,《人民日報》1版

    圖片

    8月14日,《人民日報》1版刊發稿件《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完善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其中報道了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九江市聚焦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著力構建采購、管理、監督、服務、評價等方面環環相扣的治理格局,推動校園餐實現從吃得安全到吃得營養、從規范管理到優化服務、從問題整改到源頭治理轉變。

    內容摘要:

    前不久,江西省九江市兩家定點向學校食堂供貨的企業被列入黑名單。這是當地實施《供應商信用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后,首次向違規企業亮出紅牌。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九江市聚焦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著力構建采購、管理、監督、服務、評價等方面環環相扣的治理格局,推動校園餐實現從吃得安全到吃得營養、從規范管理到優化服務、從問題整改到源頭治理轉變。其中,九江市專門創建市直學校“食堂食材陽光智慧采購平臺”,支持學校通過平臺進行食堂物資集中采購與配送、食品安全預防管控、供應商管理、考核評價、采購資金結算等,扭轉了過去分散采購質量難控、價格虛高的局面,釋放的資金空間直接惠及學生餐盤。

    圖片

    8月1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

    image.png

    8月1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新聞《感知生態之變 母親河重現生機活力》,報道了在江西唯一瀕臨長江的城市——九江,無人船探測、無人機巡航和衛星遙感組成的“空天地一體化”一體化監測系統如同“順風耳”和“千里眼”,將全市1468個入河排污口全部納入視線。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4日,央視特別報道《千秋畫卷》

    image.png

    8月14日,央視特別報道《千秋畫卷》播出新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江西九江 “順風耳”和“千里眼”動態監測精準治污》,報道了由無人船探測、無人機巡航和衛星遙感組成的“空天地一體化”一體化監測系統如同“順風耳”和“千里眼”,將九江市1468個入河排污口全部納入視線。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5日,《人民日報》6版

    圖片

    8月15日,《人民日報》6版刊發稿件《江西鄱陽湖巡護員王小龍38年徒步巡湖40多萬公里守護候鳥——“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守望)》,單條報道了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修吳城保護管理站巡護員王小龍38年徒步巡湖40多萬公里守護候鳥的感人故事。

    江西鄱陽湖巡護員王小龍38年徒步巡湖40多萬公里守護候鳥——

    “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

    人民日報記者 王丹

    圖片

    王小龍(左)把受傷候鳥送到救治中心救治。受訪者供圖

    清晨,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保護管理站,像往常一樣,巡護員王小龍登上瞭望塔,透過望遠鏡,朝湖面方向遠眺。

    “鳥兒們‘起床’嘍!”順著王小龍的目光望去,草洲上空,星星點點,一只只候鳥展翅盤旋,一直延伸到霧靄深處。

    自1987年退伍后,王小龍在這里度過了38年光陰,與候鳥們結下不解之緣。從風華正茂到鬢發染霜,王小龍踐行著守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一片濕地、一群精靈”的誓言。

    “它發出‘啾啾’的聲音,好像道謝一樣”

    “快看,這‘小家伙’開始活動了!”王小龍打開手機上的衛星定位系統,指著屏幕上不斷閃動的紅點,笑著說。

    王小龍口中的“小家伙”是一只白鶴。2024年5月,吳城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在監測中發現,一只白鶴受困在一片被洪水淹沒的草洲上,翅膀低垂,幾乎動彈不得。看到這一幕,王小龍很著急,立即組織救援。“和其他救援隊員乘船趕到現場后,我來不及多想,立馬跳入水中把幼鶴抱上船,送往候鳥救治中心。”王小龍說,經診斷,這只白鶴的翅膀輕微骨折,在野外無法飛行。

    “呵護受傷的候鳥,要像照顧孩子一樣,要有耐心、多陪伴。”王小龍說。投食喂水、清洗傷口……200多天時間,在王小龍的精心照料下,這只白鶴完全康復,重返藍天,王小龍給它取名為“逐浪”,并為其安裝了一個輕巧的衛星追蹤器,可以實時監測“逐浪”的行蹤動態。

    “看著它們從受傷無助到治療康復,再到重返天空自由翱翔,那種成就感無法用言語表達。”王小龍感慨。在38年的巡護路上,王小龍救助了300多只受傷的鳥兒。有一次,為了救一只受傷的白鶴,孤身一人的王小龍不慎滑入沼澤中……附近村民發現他時,他卻下意識地說:“不要管我,先救白鶴。”

    王小龍第一次救助鳥兒,發生在3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那天風雪交加,巡護路上,他發現一只落單受傷的小白鶴在湖灘上掙扎。他脫下鞋子,踏進齊膝深的泥漿中,把白鶴抱回站里,給它包扎傷口,還買來小魚和玉米投喂。

    “幾天后,我帶著白鶴到當地衛生院檢查傷口愈合情況。我走在前面,它跟在后面,一前一后,走了幾公里路,周邊群眾都驚訝不已。經過一個月的精心照料,白鶴的傷口完全愈合,放飛的時候,在我的頭頂盤旋了許久,它發出‘啾啾’的聲音,好像道謝一樣。”回想起當時的場景,王小龍仍難掩激動。

    “見證了候鳥種群不斷壯大,很艱辛卻覺得很踏實”

    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我見證了候鳥種群不斷壯大,很艱辛卻覺得很踏實。”王小龍介紹,保護區內記錄的鳥類種類已達391種,每年有約70萬只候鳥前來棲息越冬,其中包括占全球種群數量95%以上的白鶴,這里也被譽為“白鶴王國”“候鳥天堂”。

    然而,這份沉甸甸的成績背后,是無數個與危險相伴的日夜。1992年冬天的一個清晨,王小龍在湖區巡護,突然聽見受驚鳥兒的鳴叫聲,立即警覺起來。他循聲望去,看到一群人手持捕鳥誘鳥工具,正將“黑手”伸向鳥群。

    “如果貿然上前制止,可能會打草驚蛇。”王小龍說,那個年代通信手段尚不發達,他當即決定徒步趕回9公里外的保護站報告。湖區溫度低、寒風呼嘯,他沿著崎嶇的小路走了1個多小時。隨后,保護站工作人員和派出所民警一起趕赴現場,偵破了一起捕殺、供銷、販運“一條龍”的重大盜獵案件。

    近1.4萬個日夜,徒步巡湖40多萬公里,協助查處偷獵候鳥和破壞濕地案件180多起……這些數字背后,有王小龍用腳步丈量出的堅守,也有他為此付出的犧牲。

    在王小龍的左肩上,一道約20厘米長的傷疤格外顯眼。2019年9月,他在巡湖時不慎摔傷,經診斷左臂粉碎性骨折,手術后身體里被植入了多根鋼釘。兩個月后,還沒等痊愈,他吊著繃帶,又回到了巡護一線。家人和同事看著心疼,勸他別太拼,他卻說:“護鳥任務重,我還能堅持。”

    “從守護這群自然精靈中,我找到了人生價值”

    30多年間,保護站人員走了一批又一批,留下的只有王小龍,有人問:“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巡湖一線,為了什么?”王小龍說:“候鳥就像我的親人,從守護這群自然精靈中,我找到了人生價值。”

    “守護候鳥的安全,僅靠巡護員是不夠的,更依賴全民參與。”王小龍介紹,近年來,他走遍了湖區周邊的村莊、社區,挨家挨戶、上船登艇,耐心細致地向群眾宣傳保護候鳥的重要性。同時,他還先后走進20多所中小學校,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分享自己守護候鳥的故事,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種子。

    如今,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愛鳥護鳥的行動中來。在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保護管理站,像王小龍這樣的“鳥癡”還有很多。候鳥越冬時,他們冒著嚴寒在湖區腹地巡護監測,有時甚至數月無休;到了夏天,鄱陽湖進入豐水期,站點成為孤島,他們依然無怨無悔地守護夏候鳥。讓王小龍欣慰的是,他所在的永修縣吳城鎮,已由過去交通閉塞的“湖中小島”,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候鳥小鎮,每年吸引游客超100萬人次,村民們吃上了生態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今年,王小龍即將退休,告別他堅守了大半輩子的保護站。“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王小龍用樸素而又堅定的話語說,“只要我還能動,就要陪伴在候鳥身邊,長長久久地守護它們。”

    圖片

    8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3版

    圖片

    8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3版刊發稿件《觀鳥經濟持續升溫 催生消費新業態》,其中報道了觀鳥經濟的輻射效應正在多地顯現。2025年1至6月,九江市觀鳥客流量約49萬人次,旅游增收1428萬余元。

    內容摘要:

    觀鳥經濟的輻射效應正在多地顯現。2025年1至6月,九江市觀鳥客流量約49萬人次,旅游增收1428萬余元。江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戴年華表示,通過拉長生態資源長板、補足基礎設施短板,當地在“觀鳥+”產業的帶動下,不斷探索鄱陽湖大旅游圈的發展方向

    圖片

    8月14日,央廣《全國新聞聯播》

    image.png

    8月14日,央廣《全國新聞聯播》欄目播出新聞《各地全力應對臺風“楊柳”》,其中報道了武寧縣啟動應急響應,組織鄉村干部和農技人員深入受災一線,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其中有農技員的錄音。

    圖片

    8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

    image.png

    8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欄目片尾《美麗中國 千秋畫卷》,其中播出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生態美景。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

    image.png

    8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欄目播出新聞《日本無條件投降80周年:各地舉行活動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報道了在九江廬山,專武干部、民兵骨干、應征青年等參觀廬山抗戰紀念館并開展國防教育。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5日,央視《東方時空》

    image.png

    8月15日,央視《東方時空》欄目播出《中國城市觀察:夏日城市夜活力 江西 跟著球迷去“贛超” 沉浸式體驗賽場激情》,報道了九江球迷自發組成助威團,乘坐“贛超”專列為九江隊吶喊助威。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6日,央視《朝聞天下》

    image.png

    8月16日,央視《新聞直播間》

    image.png

    8月16日,央視《朝聞天下》和《新聞直播間》欄目分別播出《關鍵戰場 武漢會戰:中國抗戰的戰略轉折》,報道了發生在德安縣的“萬家嶺大捷”給予日軍第106師團以殲滅性打擊,中國軍隊將士的英勇與犧牲被歷史永遠銘記,被后人深切緬懷和無限敬仰。

    圖片


    圖片

    圖片

    8月18日,《人民日報》11版

    圖片

    8月18日,《人民日報》11版刊發圖片新聞,報道廬山市,鄱陽湖上貨運船舶往來穿梭,一派繁忙。

    圖片

    8月16日,江西九江廬山市,鄱陽湖上貨運船舶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沈嘉鵬 攝(人民視覺)

    已有 0 人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