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水車送甘泉 廬山腳下的民生接力
清晨七點半,廬山腳下的牯嶺鎮蓮林社區鳥鳴聲打破寂靜,兩臺熒光綠色的灑水車正沿著盤山公路緩緩向上攀登,車尾紅燈旋轉,如同穿行云間的螢火。身穿九江玉禾田環衛服的葉暉緊鎖眉頭,他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開這段又窄又陡的山路,他車上的水箱里裝著15噸清水,終點處的百余戶人家正等著這甘泉救急。
山風從車窗縫隙鉆入,攜著松針與泥土的清新氣息。偶爾有早起的農戶背著竹簍沿階而下,朝著灑水車揮手致意。葉暉輕按喇叭回應,這是這段時間以來,葉暉和附近“老表”默契的問候。
灑水車在山腰處的蓄水池前緩緩停駐,葉暉跳下車,熟練地擰開閥門、接上軟管,水流頓時轟鳴著涌進干涸的池底——這是今夏第35車甘泉奔赴廬山腳下。蓮林社區200噸容量的蓄水池靜臥在大樟樹下,池壁青苔干涸卷曲。社區黨支部書記彭建新站在水泥池沿,彎腰掬起一捧水細細看著,他抬頭說:“今年七月以來持續高溫,廬山降水量大大減少,山泉水量少得可憐,這幾天都斷流了,蓄水池自然就見底了。這池子一見底,我們就馬上想到可以請九江玉禾田幫忙,往年也有過干旱缺水的情況,都是一提出請求,他們就派車過來送水,今年我們也就第一時間想到再找他們。”
他身后,社區百余戶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綠蔭中,屋后菜畦里的辣椒苗有些蔫頭耷腦。彭建新解釋:“不僅500多位居民靠這口池子,好漢坡登山游客和公廁用水都指望著它。”
葉暉蹲在蓄水池旁,手指試著正在注水的軟管壓力,“這管子得握穩了,水流急的時候能震得虎口發麻。”他指著管口翻涌的銀浪,“每車15噸,要注20多分鐘才能注完一車水。聽著水聲從空腔的回響變成沉實的嘩嘩聲,就知道池子漸漸飽了。”
82歲的潘明銀老人正在院子里擇菜。他擰開水龍頭——清冽的水嘩地沖在萵筍葉上,濺起的水珠在朝陽下折射出七彩光暈。“你看現在水大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幾天上午剛和社區念叨沒水,中午水就來了!”老人扶著水池邊沿笑著說,兒女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兩位老人。他說:“每次聽見窗外灑水車的引擎聲,我就心里踏實?!?/p>
日頭漸高,又有兩輛灑水車沿著山路駛來。得知第二天要舉行登山比賽,灑水車又拉來了兩車水,社區干部小周忙著在微信群更新通知:“周末登山賽用水已到位,公廁正常開放!”
下山時,灑水車卸了重負,輕快地盤旋在云霧間。葉暉搖下車窗,任山風拂過臉龐:“彭書記說,等山泉復涌那天,要請我們來接一壺山泉水,喝一口云霧茶?!狈垂忡R里,蓮林社區的屋頂正升起裊裊炊煙。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