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線蹲點調研】一個城市的加“數”奔跑
云育數字智谷產業園。
“歡迎各位寶貝來到直播間,喜歡吃炸雞的寶貝,看看下方鏈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囤,即拍即用。”瑞昌市的一個直播間里,年輕的主播正對著鏡頭激情講解。
這個直播間里,沒有繁復的背景,沒有搭建的板材,簡單到只有一張桌子,一塊綠色背景布,甚至沒有過多的人員,就可以完成24小時日不落式直播。
“傳統的直播帶貨,需要中控、場控、主播、助播、客服、投手,至少6~7個人才能達成。”江西省光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風華介紹,“我們借助AI技術,只需要1~2個人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實現24小時播不停。”
談到AI直播,劉風華自信滿滿:“別人實現24小時直播,至少需要6個主播,而我們只需要一個主播工作4小時。”
直播過程會被錄下來,然后借助AI技術將主播的形態語言進行提取合成,剩下的20小時就可以讓真人主播以AI形式完成。而且形態自然,能夠實時回答提問,觀眾完全看不出合成痕跡。
在這里,電腦的數量是工作人員數量的n倍。“我們的技術人員一人可以管好幾個賬號,最多的一人管控10個賬號。”與公司人工成本極低相應的則是銷售額的大幅攀升,
“粉絲量持續增加,每天的銷售流水能達到100萬元人民幣,今年1至6月份,每個月都在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銷售額增長20%左右。”
數字化改革不僅改變了直播帶貨,也給制造業帶來全新氣象。在江西瑞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投入300萬元的數字化改革已經初見成效。“生產效率提高了20%左右,產品的合格率由之前的93%提高到98%,生產周期則減少了20%。”機器轟鳴中,該公司生產經理陳鑫滿面笑容地說。
在瑞華,從前期研發,到生產、銷售和售后,數字化被全方位植入。“從金蝶云星空管理系統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公司所有的生產訂單、進度、客戶交付日期達成率,質量得到達成率等。每個月,甚至每星期的相關數據都可以輕易統計,一目了然。”
生產車間里,上料下料、全自動折彎機、種釘機、車間工序進度看板……每一處都是數字化改革的痕跡。陳鑫指著進度看板:“生產進度,物料調配,這每一項不僅讓管理者能夠宏觀調控,也能讓生產者做到心中有數。僅自動折彎機這一項,以前依靠人工,需要5個人,現在只需要1個人,而且更加精確,大大降低了人工和材料的成本。”
2018年瑞華在瑞昌市落戶,2023年擴大生產。2024年新廠房正式投產,開工建設之初,工廠就確定了數字化在生產流程中的地位。“看起來投入大,但實際上大大提高了合格率和生產效率,更提升了客戶滿意度。”這也使得瑞華能夠穩抓風口,深耕充電樁領域,并在全球首創“充電樁集成化控制模塊”專利,引領行業革命,用5年時間將產值由3000萬元增長到3億元。
“今年6月,我們開發了行業內第一款液冷重卡的充電樁和人臉識別交流樁。液冷重卡技術顛覆了行業概念,而人臉識別交流樁,只要人臉輸入一次,第二次就會自動識別,不需要掃碼,也不需要刷卡,插上槍就能完成充電,在家用市場非常受歡迎。”在數改的加持下,江西瑞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市場開拓者,在國內行業享有定價權和話語權。公司的13條生產線,全部達產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充電樁生產企業。
而以區塊鏈為基礎底座,為企業提供算力支撐的江西網算科技有限公司在為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同時,吸引了更多企業在瑞昌“云落戶”。
“企業需要隱私計算、存證、溯源等個性需求服務,我們提供算力套餐,他們則可以在瑞昌注冊,享受稅收水電方面各種政策優惠,算是‘數字招商’。”江西網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玢清開著玩笑。
那么算力服務到底能服務什么呢?以一顆鴨蛋為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從鴨媽媽生下那顆蛋開始,全流程溯源。“從這個蛋的產生,到制成成熟熟品咸鴨蛋,再到整個銷售流程,對顧客來說可以買得放心,對企業方來說能夠有效把控整個流程。”
當然,所有的算力服務都是個性化的。“有些企業對生產流程監管要求嚴格,就可以對監管這一端開通更全面的技術支撐,有些企業對財務要求嚴格,就打通財務系統與生產銷售全流程。”王玢清說道:“我們自研的Max ERP系統已經為園區33家企業提供了個性化需求。”
園區指的是瑞昌市云育數字智谷產業園。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底座打造和數字技術建設,云育數字智谷產業園應運而生,并在2024年7月投入使用。目前園區已落戶3家重點、7家合作數字經濟企業,今年產值可達2億元、新增快遞單量200萬單。
除了數字經濟平臺,瑞昌還加快了園區數轉步伐,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并助推數字產業聚集。截至目前,瑞昌市經開區以光電產業為核心賽道,集聚區簽約項目27個,落戶企業13家,產業規模達15.89億元,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14.46億元,集聚度91%。
向“數”而行,向“新”而行。瑞昌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加“數”奔跑,而這個城市已具備豐厚的沃土。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陳沽玥/文 洪顯智/攝)
記者手記
在時代的浪潮前,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發展的必答題。
在瑞昌,數字化改革啟動未久,但對于每個企業而言,這就是正在書寫的時代答卷。他們必須基于自己的產業基礎、行業規模、生產工藝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和節奏。
成功的案例在前,聚集效應初顯,踏上數改之路已是必然。道路是曲折的,改變是痛苦的,數改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使用幾個軟件,而是真正破解痛點,讓“數字紅利”不僅看得見,還能摸得著。
變革似春雨潤物,但只要開始,無聲處便有驚雷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