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廁難題,瑞昌“四級示范”這樣破
在瑞昌市洪下鄉洪下村塘尾自然村,村民陳瑜指著屋后干凈整潔的新式三格式化糞池,笑容滿面地說道:“以前是臭氣熏天的老旱廁,現在一點味道都沒了,糞水還能澆菜園,方便又衛生!”
陳瑜家的變化,是瑞昌市創新推行“市、鄉、村、組四級示范聯動”農村改廁機制的一個生動縮影。這一有效破解“政府干、群眾看”困局的創新實踐,不久前成功入選全國“農村改廁小改進微創新”七大典型案例,成為江西省唯一入選者。
過去,農村改廁常面臨標準不一、質量難保、長效管護缺位等難題,群眾參與度不高。瑞昌市探索的破局之道,在于構建了一套環環相扣的“四級示范”體系:市級選樹樣板鄉鎮、鄉鎮打造示范村、行政村設立樣板點、自然村培育“首廁示范戶”。層層立標桿,以點帶面,步步為營。
瑞昌市每年在南、中、北片區各精準遴選1個“主要領導特別重視、分管領導特別能干、工作基礎特別扎實”的鄉鎮作為市級樣板。在樣板鄉鎮內,通過“公開競選、項目傾斜”確定示范村,給予政策與資源傾斜,推動整村改廁。
范鎮紅崗村就是一個受益的示范村。如今走進紅崗村,道路寬敞整潔,空氣清新,家家戶戶門口貼著醒目的“農村戶廁改造標識牌”。村民李洪軍指著屋后一片綠油油的“菜地果園結合體”介紹:“這就是我家2022年改造的化糞池,沒花一分錢!效果真好,沒臭味沒蚊蠅,衛生環保大提升。”經過處理的糞水,已成為澆灌菜園的優質肥料。
各示范村則優先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自然村設立樣板點,形成“一片一特色、一鎮一樣板”格局,因地制宜總結出“小型濕地”“檢查井”“綠色草坪”等6種改廁模式。而最關鍵的創新落在自然村層級——在每個自然村樣板點,選擇一戶基礎好、意愿強的農戶打造“首廁示范戶”。這種“眼見為實”的示范效應迅速發酵。洪下鄉洪下村大塘下自然村的何深學坦言:“看到塘尾村改得好,我們也想搞好衛生。”范鎮紅崗村村民曾憲春今年蓋新房,也主動要求用新式化糞池:“鄰居家用著沒味,我家當然也會采用!”
這把“四級示范”的金鑰匙,不僅打開了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鎖,更有效點燃了群眾的熱情。瑞昌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詹小勤介紹:“目前全市已打造12個特色樣板鄉鎮,覆蓋260余個自然村,培育420戶關鍵的‘首廁示范戶’”。農戶從最初的觀望到如今的主動申請,改廁申請率已躍升至85%以上,較試點前大幅提升。且這種模式采用的三格式化糞池,通過沉淀發酵,可將糞污有效轉化為可利用的有機肥灌溉水。這徹底告別了旱廁的臟臭和蚊蠅滋擾,顯著改善了農戶的居住環境和健康水平,同時從源頭上減少了對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保護了寶貴的農村水生態。
改得好,更要管得久。詹小勤表示,入選全國典型不是終點,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四級機制,“制定更完善的戶廁運行維護管理細則,打通問題反映渠道并確保維修響應及時。通過這些舉措,確保改造后的廁所能夠常態長效、干凈衛生地運行,讓‘小廁所’真正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大民生’工程。”
從陳瑜家糞水澆菜的資源化利用,到李洪軍告別臭氣蚊蠅的舒心,再到何深學、曾憲春主動跟進的決心,瑞昌以“四級示范”這把金鑰匙,不僅打開了農村廁所革命的困局,更在贛北大地上書寫著“小廁所”改善“大民生”、提升“大文明”的生動篇章,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書寫下扎實的注腳。
(黃婷 張婧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陳沽玥)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