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播間》|開學季!教你遠離“花斑蚊”傳播的基孔肯雅熱
九江新聞網訊 金秋九月,各地托幼機構、中小學和高校陸續開啟新學期,孩子們背著書包、蹦跳著走進教室的身影,是校園里最鮮活的風景,也是家長心中最踏實的期待。但在南方海西地區,這個開學季卻藏著一個“隱形威脅”——有一種由“花斑蚊”傳播的蟲媒傳染病,正悄悄盯上免疫力相對較弱的孩子們,它就是基孔肯雅熱。
很多家長可能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可一旦孩子被感染,不僅會出現持續高熱、關節劇痛,還可能影響正常開學節奏。9月5日,九江市婦幼保健醫院本部發熱門診負責人、兒童呼吸專科診療組長徐丹丹副主任醫師做客九江新聞廣播,帶大家全面認識基孔肯雅熱,教家長和孩子們如何在開學季做好防護,遠離這份健康風險。
徐丹丹,副主任醫師,本部發熱門診負責人、兒童呼吸專科診療組組長;擅長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尤其對反復喘息、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疾病、慢性咳嗽、呼吸衰竭等疑難危重癥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能熟練掌握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兒童肺功能、呼出氣一氧化氮、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等多項專科技術,在國內醫學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精彩介紹】
一、認識疾病:基孔肯雅熱與校園高危原因
1、基孔肯雅熱是什么病?
答:大家可以把基孔肯雅熱理解為一種由“花斑蚊”(也就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是基孔肯雅病毒。
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病毒,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斷擴散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島嶼及美洲地區。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
我國白紋伊蚊分布范圍廣泛,適合病毒快速傳播的蚊媒活躍期長,存在“輸入性病例-本地傳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國發生4起基孔肯雅熱境外輸入繼發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廣東東莞、2019年云南瑞麗發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廣東佛山發生境外輸入繼發聚集性疫情。
2、孩子感染后會有哪些癥狀,會不會影響學習生活?
答:孩子一旦被帶毒蚊子叮咬,潛伏期1~12天,常為3~7天。最典型的就是突然發高燒,體溫能到39℃甚至更高,還會伴隨明顯的關節痛——比如手腕、腳踝等多個對稱性分布的遠端小關節,嚴重的疼起來可能讓孩子沒法正常走路、握筆,連上課坐著都難受。部分孩子還會出皮疹,多在軀干、四肢出現,偶爾會有乏力、頭痛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成骨細胞功能受損、骨質破壞,并可引發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損傷。而這些癥狀一般會持續幾天到一周不等,雖然多數孩子能逐漸恢復,但發病期間沒法上學,還得承受身體不適,對學習和生活影響挺大的。
3、基孔肯雅熱的易感染區是哪里?
答:基孔肯雅熱易感染區主要集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中國的部分省份,根據國家疾控局發布的《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版)》,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被列為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Ⅰ類地區,聚集性疫情風險相對較高;而咱們江西等地為Ⅱ類地區,有一定聚集性疫情發生風險;
4、校園為什么會成為基孔肯雅熱的“高危區”?
答:校園之所以容易成為基孔肯雅熱的“重災區”,主要有三個關鍵原因:
第一,校園里的“蚊子產房”太多。您想啊,教室窗臺的花盆托盤、綠化帶里的積水槽、食堂角落的水桶,甚至體育器材室旁的舊輪胎、衛生間的地漏縫隙,只要積了水,就是伊蚊產卵的好地方——伊蚊一生都離不開水,哪怕是小水洼、飲料瓶里的一點水,都能孵出蚊子幼蟲。
第二,孩子活動集中,病毒易擴散。校園里孩子多,課間在操場跑、在走廊玩,一旦有一個孩子被帶毒蚊子叮咬,蚊子再叮其他同學,病毒可能幾天內就傳到整個班級,甚至全校。
第三,暑期外出帶來的輸入風險。很多家庭暑假會帶孩子去旅游,比如廣東、云南這些有過疫情的地區,或者東南亞國家,如果孩子在當地被蚊子叮咬,回來后沒及時發現癥狀,再到學校里被蚊子二次叮咬,就可能引發本地傳播,這是咱們特別需要警惕的。
5、這種疾病一旦感染如何治療?能自愈嗎?
答:基孔肯雅熱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
①關節疼痛明顯者,建議臥床休息,受損關節應制動,避免負重和劇烈運動(如爬山、長跑等),防止加重關節損傷。
②退熱以物理降溫為主。高熱不退者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急性期關節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要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轉氨酶升高等禁忌證的患者)。急性期過后關節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貼劑,也可考慮紅外線等物理治療。皮膚瘙癢者可予抗組胺藥物口服或爐甘石洗劑外用。
③也可以采用中醫治療方法。基孔肯雅熱屬于中醫濕溫范疇,病因為蚊蟲疫毒,發病初期表現為衛分證,部分患者可傳入氣分或出現衛氣同病,核心病機是風邪襲表、濕毒蘊熱。急性期可以選擇清熱化濕,疏風透疹的藥方;恢復期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不同的方藥。還可以中藥沐足、放血療法、中藥熏洗、中藥濕敷等中醫外治法。但中醫的治療方法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6、基孔肯雅熱沒有特效藥和疫苗,那是不是意味著“防”比“治”更重要?
答:是的,目前基孔肯雅熱還沒有專門的抗病毒藥,也沒有可用的疫苗,沒法像感冒那樣靠吃藥快速“治好”,所以“不讓蚊子叮、不讓蚊子生”是最核心的防控辦法。只要把蚊子控制住,切斷傳播鏈,孩子就基本不會有感染風險,這比發病后再處理要有效得多。
二、校園防護:學校/幼兒園如何織密“防護網”
7、既然防蚊是關鍵,那學校作為孩子待得最久的地方,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防控呢?具體要怎么做?
答:清除學校積水是關鍵,清積水要做到“不留死角”,尤其是這幾個重點區域:
①教室和功能室要重點查花盆托盤、飲水機接水盤、空調冷凝水桶,每天放學前一定要倒空積水,用布擦干,避免殘留水分;如果班里有綠植,建議改用沙土種植,或者用密封的澆水壺,別讓托盤積?。
②操場和綠化帶要清理樹洞、石穴里的積水,廢棄輪胎要么處理掉,要么打孔排水;排水溝里的落葉、雜草要及時清,避免堵塞積水;像花壇里隱藏的空水杯、塑料袋這些雜物,也要撿干凈——這些東西下雨后很容易存水。如果是景觀池這種沒法清空的積水,就得定期投放滅蚊幼劑,抑制幼蟲生長。
③宿舍和食堂方面,學生儲物柜底部、陽臺花盆要每天檢查,洗碗池濾網別堵著積水;食堂后廚的積水桶必須加蓋密封,超過48小時不用的話,一定要把水倒空,避免蚊子在里面產卵。
長效管理上,建議讓中高年級學生當“班級滅蚊小衛士”,每天課間查教室積水;后勤部門每周五做一次全校排查,記個“清零臺賬”——哪個位置清了多少積水容器、有沒有遺漏,都寫清楚,這樣才能確保積水不反復。
8、除了清積水,學校在孩子的健康監測上,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比如晨午檢時要關注哪些癥狀?
答:健康監測核心是“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重點做好三件事:
一是晨午檢和因病缺勤追蹤。班主任每天早晚要測孩子體溫,一旦發現“發燒(≥39℃)+關節痛”或出皮疹的孩子,一定要多問一句“最近有沒有被蚊子叮?有沒有去過外地旅游或周圍有基孔肯雅熱病人?”如果孩子請假,尤其是說發燒、出疹的,要通過家長群追問清楚——比如“12天內有沒有去廣東、云南,或者東南亞這些地方?”要是懷疑是疑似病例,立刻讓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同時報給校醫和屬地疾控中心,千萬別拖延。
二是嚴格隔離要求。確診或疑似的孩子,必須隔離到“病毒血癥期”結束,簡單說就是從發病開始算,至少隔離7天,而且體溫正常超過24小時才能解除防蚊隔離——這期間要避免孩子再被蚊子叮,不然蚊子再去叮別人,會繼續傳播病毒。
三是重點人群監測。對疫區歸來的學生建立“健康觀察檔案”,連續監測7天。比如孩子從疫區回來,7天內別去公園、草叢這些蚊蟲多的地方;家里要每周清一次積水,像花盆托盤、廢舊瓶罐都別放過;孩子要是發燒、關節痛,別先想著“是不是普通感冒”就送學校,一定要先就醫,還得告訴班主任“有沒有被蚊子叮過”,這些細節能幫我們更早控制風險。
疑似病例處理:立即讓家長帶醫、報告校醫和疾控中心,說明隔離要求(發病后不少于7天、體溫正常24小時)。
三、家庭防護:學生和家長的“個人防護三部曲”
9、校園防護到位了,家庭防護也不能少。家長和孩子日常該怎么做好個人防護?
答:家長和孩子可以記住“三部曲”,簡單好操作:
第一步是外出防叮咬,物理+化學雙保護。上學時盡量讓孩子穿淺色長袖上衣和長褲——伊蚊喜歡盯深色衣服,淺色能減少蚊子注意;戶外活動前,比如課間操、體育課,在孩子暴露的胳膊、小腿上涂驅蚊液,選含避蚊胺(DEET≥10%)或派卡瑞丁(Picaridin≥10%)的,兒童建議選派卡瑞丁,刺激性更小,記得按說明涂,每隔幾小時補一次。另外要避開伊蚊活躍時段,上午7-9點、下午4-6點蚊子最多,課間盡量讓孩子待在有紗窗的教室或走廊,別在綠化帶、垃圾桶旁邊久留。
第二步是居家防蚊,清理+隔離都到位。每天檢查家里的積水:花盆托盤要擦干,魚缸水3天內沒換就換掉,廢舊輪胎、瓶罐要么倒置,要么密封起來;家里要裝密紋紗窗,網眼別超過1.2mm,不然蚊子能鉆進來,睡前檢查蚊帳有沒有破洞,別讓蚊子藏在里面。如果蚊蟲多,可以用電蚊拍補漏,或者在客廳、臥室噴低毒殺蟲劑(比如氯氟醚菊酯),噴完關窗30分鐘,通風后再讓孩子進去。
第三步是疫區歸來特殊處理,別存僥幸心理。如果暑期帶孩子去過東南亞、南美,或者國內的廣東、云南等疫區,回來后第一時間告訴孩子班主任,配合填《外出健康登記表》;接下來7天每天給孩子測體溫,詢問孩子有沒有關節痛,檢查孩子身上有沒有出疹子;外出時一定要穿長袖、涂驅蚊液,別去蚊蟲多的地方;一旦發現孩子發燒,立刻去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時一定要跟醫生說“近期去過疫區”“有蚊蟲叮咬史”——這能幫醫生快速判斷,避免誤診或延誤處理。
10、誤區:“平時感覺沒蚊子,不用清理積水”→ 伊蚊卵可存活3個月,積水是“潛在隱患”?
答:這是特別常見的誤區,一定要糾正。伊蚊的卵特別“耐活”,哪怕積水干了,卵也能在容器里存活3個月,等下次下雨或再積水,立刻就能孵出幼蟲。現在沒看到蚊子,不代表沒有“潛在隱患”,只要積水在,過幾天就可能長出新蚊子,所以清理積水必須常態化,不能等看到蚊子再做。
11、給市民做個溫馨提示。
答: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而且防控并不復雜,核心就是“學校守好環境、家庭做好防護、發現癥狀早報告”。比如學校多清一次積水,家長多給孩子涂一次驅蚊液,孩子發現不舒服多跟老師說一句——這些小行動連在一起,就是保護孩子健康的“防護網”。希望老師和家長都能重視起來,讓孩子們在校園里安心學習,不用被蚊子和病毒困擾。(九江市婦幼保健醫院供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