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主場萬人合唱《為了誰》 足球與抗洪精神的深情共鳴
九江新聞網訊(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張新紅/文 劉家/攝)9月13日,九江隊的主場之夜,因足球沸騰,更因一曲《為了誰》定格感動。中場休息時分,萬名球迷聚焦綠茵場,共同唱響抗洪之歌——《為了誰》。
當上半場比賽結束的哨聲落下,100余名身穿迷彩服、腳蹬膠靴的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學生,如綠色洪流般從球場兩側涌入,全場目光瞬間聚焦。《為了誰》的旋律緩緩流淌,球場大屏隨之亮起——1998年的九江抗洪畫面次第閃過:滿身泥漿的戰士扛著沙包奔跑,官兵手挽手筑起人墻,雨夜中緊握的雙手、送別時依依不舍的眼神……每一幕都戳中九江人的共同記憶,悄然攥緊在場每個人的心。
學生們開始變換隊形,時而俯身如抵御洪水的堤壩,手臂交疊成堅固的“人墻”;時而起身伸展,如雨后重生的枝芽。沒有復雜的技巧,每一個動作都帶著青春的赤誠,與大屏上的歷史畫面隔空呼應,像是用年輕的姿態,向當年的英雄們致以最深情的回望。16歲的九江人——王夢琪是舞者之一,父親抗洪的身影成了她每一個動作的注腳:“當跳起這支舞,我總會想起父親離家的背影。”
看臺上的吶喊漸漸平息,不少球迷紅了眼眶,手機閃光燈依次亮起,與大屏光影交織成溫暖的網。這一刻,迷彩服是致敬的顏色,舞蹈是懷念的語言,綠茵場成了跨越27年時空的紐帶——當年的英雄用身軀守護我們的家園,如今的年輕人用姿態回望初心,抗洪精神在光影里被重新喚醒。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清亮的童聲率先劃破夜空,緊接著男女和聲加入。隨后,老人、年輕人、孩童紛紛開口,歌聲從零星到匯聚,最終化成了震撼全場的萬人合唱。抗洪部隊的旗幟與看臺上的五星紅旗一同迎風舒展,交織成一片熾熱的紅色海洋;手機閃光燈在夜色中連成一片璀璨的星海,與體育場的燈光交織。歌聲里沒有刻意的編排,只有九江人刻在骨子里的共鳴——當年有人為“大家”挺身而出,如今我們用歌聲接住那份赤誠。當最后一句旋律落下,全場掌聲雷動,久久不散。這場表演,早已不是簡單的歌舞——它是一城人對英雄的集體致敬,是新一代與前輩的隔空對話,更是九江人用滾燙的方式,對家園許下的“初心不忘”的告白。當足球的激情再次回歸,這份因《為了誰》凝聚的感動,早已和抗洪精神一起,成為這座城市新的精神注腳。
“我很榮幸參與演出。”扮演一家三口的領唱之一——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的聲樂教師謝瀟說。作為當年抗洪的見證者,他對這場演出有自己的深刻理解:“我們在歌曲原有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編,融合了抗洪的元素,副歌部分用歌聲表達對子弟兵的感謝。”
節目總編導——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舞蹈教師楊璇說,整場演出共3個節目,演出人員160人,其中《為了誰》演出約8分鐘,用舞蹈重點表現當年抗洪和慰問場景,然后由裝扮成一家人的3名領唱帶動全場合唱,表達對子弟兵和抗洪精神的敬意。為了圓滿完成演出,師生們一同查閱泛黃的抗洪史料,打撈那些動人的細節,反復打磨每一個音符與動作。從晨光微亮的操場到暮色沉沉的體育館,他們把12小時的汗水都浸透在一遍又一遍的排練里。在開賽前,學生團隊還奉獻了《媽媽咪呀》《潯廬疊影》暖場表演,以青春活力展現城市魅力、足球激情,用舞蹈意象化表現廬山自然風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