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風敘舊迎歸客 精神鑄魂啟新程
江風敘舊迎歸客 精神鑄魂啟新程
——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揚偉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動綜述
金秋時節,九江長江岸線疊翠流金,九八抗洪廣場的紀念碑在晨光中愈發挺拔。二十七載歲月沖刷,未減英雄記憶分毫。8月30日,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揚偉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動在九江九八抗洪廣場正式啟動,九八抗洪一線戰士、親歷群眾與全市各界代表齊聚,在影像回溯、實物見證、故事講述中,重燃那段“人在堤在”的崢嶸歲月,讓偉大抗洪精神在潯陽江畔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這不僅是一場跨越27年的重逢,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尋根之旅”,活動以多元載體編織起“銘記-傳承-踐行”的閉環,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精神內核,成為九江加快打造“三個區域中心”、建設“一個美好家園”的強勁動力。
在重逢敘舊中溫熱英雄歲月
8月30日,九八抗洪廣場上,鮮紅的旗幟與“歡迎英雄回家”的橫幅交相輝映,江風拂過,仿佛在輕聲訴說當年的生死與共。啟動儀式現場,市委書記劉文華的話語飽含深情,更滿含敬意:“回望1998年那場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抗洪斗爭,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讓九江人民歷歷在目;一個個向險而行的身影,讓九江人民為之動容;一張張剛毅堅定的面孔,讓九江人民銘記在心。”隨后,他連用五個“忘不了”,將所有人的思緒拉回到那段眾志成城、軍民同心的歲月。
江西省委原常委、省軍區原政治委員、原一軍一師九八九江抗洪部隊指揮員陶正明的回憶將眾人拉回到那段驚心動魄的時光:“官兵們晝夜奮戰,裝運沙袋、封堵管涌,危急時刻奮不顧身跳進江水中與洪魔搏斗,創造了又一個抗洪搶險奇跡。”
抗洪紀錄片中,泥漿裹身的戰士、吶喊筑堤的軍民、雨夜巡堤的身影……影像與記憶重疊,時光仿佛瞬間倒流,在場所有人的眼眶都漸漸濕潤:原來那段“用生命守護家園”的歷史,從未遠離。
走進九江九八抗洪展陳館,歷史的溫度在指尖可觸。26名剛被錄取的市直中學準軍校生在玻璃展柜前駐足良久,一名學員輕聲感嘆:“以前在課本里讀‘人墻護堤’,總覺得是遙遠的故事;今天看到這些實物才知道,那是英雄們真的用血肉之軀擋住了洪水!”年輕的眼眸里,有震撼,更有對“英雄”二字的全新注解。
在薪火傳遞中扎根精神根脈
“洪水像暴怒的巨龍,撕咬著千里堤壩,武漢告急!九江告急!”舞臺上,身著迷彩服的孩童們動情演繹情景微劇《又見到了您》,稚嫩的聲音里滿是堅定。為了貼近角色,他們主動放棄暑期休息,一遍遍在九江九八抗洪展陳館凝視戰士們滿身泥漿的影像,把“堅持”二字從臺詞里念進心里,再刻進骨子里。
“我們要演的不只是一個故事,更是要讓抗洪精神走進孩子們的心里。”帶隊老師徐艷的話,道出了活動“以文化人、以情潤心”的深意。這種精神的傳承,早已在九江大地上多點開花、縱深扎根。
九江祥生馨逸酒店董事、總經理張玲玲出資助力活動籌備,并調配車輛保障后勤接送。看著老英雄們泛紅的眼眶,她更加堅定了信念,并表示明年若活動再啟,還將繼續參與,把抗洪精神發揚光大。
如今,抗洪精神已成為九江思想教育的“必修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重點內容,列為黨校干部培訓核心課程,融入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的重要環節;全市黨員干部、青少年開展現場教學,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初心;抗洪英雄走進校園,以“開學第一課”為載體講述奮斗故事,讓“堅韌不拔”的種子在青春里發芽。
“1998年的洪水,把抗洪基因刻進了九江人的血脈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石志軒感慨,“如今通過這些活動,這份基因像蒲公英的種子,飄向九江的每一寸堤壩、每一條河流、每一個社區、每一顆心臟,在新時代里愈發鮮活、愈發璀璨。”
在全媒傳播中激蕩精神共鳴
當“英雄回家”系列活動點燃的抗洪精神火種,從九八抗洪廣場蔓延至城市各個角落,九江的精神共鳴正以更鮮活的形態生長。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9月13日晚,贛超小組賽最后一輪,現場2.8萬名球迷齊唱《為了誰》,熟悉的歌詞與歷史畫面交織,瞬間將現場氣氛拉回27年前軍民攜手共抗“洪魔”的壯舉,讓賽場變成了傳遞抗洪精神的“露天課堂”。“第一次在球賽現場唱這首歌,看著綠茵場上的表演,突然明白‘為了誰’的答案,是為了家園,為了同胞,為了身后的每一個人!”球迷王超激動地說,這場表演的“精神共鳴”,比比賽本身更讓人難忘。
這份由“英雄回家”活動催生的共鳴,更離不開媒體力量的串聯與放大。作為此次活動精神傳播的“主力軍”,九江市融媒體中心(市文化傳媒集團)高度重視,將活動作為傳遞城市溫度、弘揚精神根脈的核心任務來抓。活動啟幕當日,班子成員全員參與,從英雄們的行程引導、需求響應,到訪談交流、故事采集,全程陪同、全程服務。班子成員還深度參與報道內容策劃,確保每一個版面、每一篇報道都能精準傳遞“英雄回家”的感動與“精神傳承”的力量。
在中心(集團)的統籌推動下,旗下全媒體矩陣以“立體化呈現、沉浸式傳播”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紙媒、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全維度報道體系,讓抗洪精神通過多渠道、多形態走進千萬人心中,其中,九江日報、潯陽晚報、長江周刊更是制作特刊或專版宣揚抗洪精神。新華社、新華網、光明網、江西日報客戶端、江西交通廣播、江西財經廣播等10余家中央、省級媒體同步轉發,全網總瀏覽量突破千萬人次。
“雖未親歷1998年的風雨,但讀著英雄們的故事,還是忍不住流淚。”網友“潯陽之子”的留言道出千萬人的心聲,“這就是中國人的凝聚力,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跨不過的坎!”
在精神賦能中奮進發展新程
英雄們此次歸來,看見的早已不是當年的“抗洪戰場”:昔日被洪水侵襲的江堤,如今已是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廊;曾經滿目瘡痍的廢墟,崛起為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長江岸線褪去“工業銹帶”,換上“生態綠帶”,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岸線”;九江更成功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這一張張亮眼的“發展答卷”,正是九江以抗洪精神為動力,寫給時代、寫給人民的答案。
精神的力量,轉化為守護安瀾的“硬核實力”。如今的九江,已建成覆蓋江、河、湖的智慧防汛監測系統。在5月舉行的“安瀾 2025”防洪度汛實戰演練中,科技賦能的防汛能力讓人驚嘆:無人機精準拋投沙袋,工程船快速封堵管涌,應急隊伍高效響應,這與1998年靠人力扛沙袋、靠手電筒巡堤的場景,形成了跨越時空的鮮明對比。
“當年靠血肉之軀扛,現在靠科技賦能防,但‘人在堤在’的信念,從來沒變!”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的話,道出了精神傳承的本質:變的是防汛手段,不變的是“敢于勝利”的勇氣與“眾志成城”的底色。
長江之水奔涌不息,抗洪精神薪火永續。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揚偉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動雖已落下帷幕,但它點燃的精神火炬,卻永遠照亮著九江的奮進之路。這座被英雄守護過的城市,正帶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底氣,懷著“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信念,在加快打造“三個區域中心”、建設“一個美好家園”的新征程上,奮力書寫更多屬于新時代的“九江答卷”,續寫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余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