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普查隊探訪九江二電廠老廠區 三類遺存還原20世紀70年代職工生活圖景
九江新聞網訊(魏瑋)9月26日上午,潯陽區第四次文物普查小組聯合專家組走進九江發電廠老廠區,對建于20世紀70至80年代的工業遺產等線索開展專項調查。面積800平方米左右的老禮堂、功能完整的職工澡堂、煙火氣十足的食堂以及保留著時代印記的飯票兌換點同步亮相,生動還原了當年企業職工的生活圖景。

普查現場,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左右的老禮堂首先進入調查視野。作為廠區當年的“文化中心,這座磚混結構建筑雖歷經半世紀風雨,主體結構仍保持完整。“這里既是當年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會場,也是放映幕布電影、舉辦文藝聯誼的樂園。”隨行專家熊學明介紹,從建筑布局可清晰看出當年“一廳多用”的功能設計,契合工業廠區集中服務的建設特點。據該廠老職工回憶,電廠文藝宣傳隊的演出常在此舉行,這里曾是廠區最熱鬧的“社交中心”,是幾代職工的共同記憶。



沿著大禮堂向生活區行進,青磚灰瓦的職工澡堂與食堂依次映入眼簾。職工澡堂內部仍保留著當年的淋浴隔間與更衣區,墻面“節約用水”的紅色標語雖已褪色且字體殘缺不全,卻清晰見證了職工集體生活的日常;相鄰的百余平方米的大食堂則留存著大型蒸飯柜、售飯票窗口等設施,普查人員通過檔案比對確認,這里曾為數千名電廠職工提供三餐,高峰時期需分批次錯峰就餐,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從食堂外圍可以看到墻面完整保留的用于交易飯票的鐵質小窗口兌換點,窗口下方的鐵質臺面雖已氧化發黑,卻清晰見證了物資計劃年代的特殊交易模式。“那時職工憑飯票在食堂吃飯,這個小窗口就是計劃經濟時期物資交易的‘活化石’”。專家表示,此類保留原始交易窗口的飯票兌換點,具有較高的歷史記錄價值。


據了解,九江二電廠于1977年開工建設,1983年首臺機組投產發電,曾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此次發現的三類遺存建筑,均為廠區初建期的配套設施,精準對應了職工文化娛樂、日常起居、物資兌換的生活需求。
“這些建筑不僅是工業遺產的組成部分,更承載著特定年代的生活記憶。”潯陽區第四次文物普查小組負責人表示,將對調查數據進行系統梳理,結合專家組的調查考證,為后續保護利用提供依據。此次普查也為九江市工業遺產名錄補充了新的實物例證。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