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市:以“五治五美”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走進廬山市星子鎮翻身村,目之所及,皆是干凈整潔的瀝青道路、造型別致的護坡圍墻,以及井然有序的房屋住宅。這里,污水處理管網布局合理,文化墻內容豐富,花園菜圃郁郁蔥蔥,自然生態植被豐富。一條蜿蜒的柏油馬路貫穿村內,青瓦白墻的建筑與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交相輝映,共同繪就了一幅生機盎然、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
這是廬山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緊扣“清潔鄉村、凈美家園”主題、創新實施“五治五美”治理模式的縮影。廬山市背依廬山、面臨鄱陽湖,下轄10個鄉鎮,近年來,廬山市通過治房子、治污水、治垃圾、治廁所、治風俗,實現生態美、生活美、村莊美、產業美、風尚美,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從“一時清潔”向“長久清潔”轉變,著力打造具有廬山特色的“四融一共”和美鄉村樣板。
治房子:從“危舊散亂”到“整潔有序”
書行天下、耕讀傳家,在廬山市白鹿鎮交通村,作為白鹿洞書院南側入口,交通村明確村莊發展定位,通過編制規劃、修復古道,促進景村聯動發展,沿線設計耕讀小院、墨竹問賢、禮學廣場、田園耕讀基地,打造集戶外拓展、田園體驗、文化傳承、餐飲住宿等多元業態功能于一體的白鹿國學古村落。
這是廬山市“保留鄉村韻味、彰顯廬鄱特色”的做法之一,近年來,廬山市堅持規劃先行,結合村莊風貌和文化特色,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對危舊土坯房(殘垣斷壁)進行全面排查登記,建立“一戶一檔”整治臺賬,分類推進危房整治、閑置農房盤活及庭院景觀提升。對危舊土坯房(殘垣斷壁)實施“應拆盡拆”,對符合“一戶一宅”的農戶采取原址重建等方式保障住房安全;對具有保留價值的傳統民居,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修繕加固,留住鄉愁記憶;對具有開發價值的閑置農房,通過流轉改造為鄉村民宿。
同時,大力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閑置空間,打造“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通過栽花種草、擺放景觀小品等方式,讓農房從“危舊散亂”轉變為“整潔有序、特色鮮明”的美麗庭院。截至目前,廬山市創建美麗庭院示范戶1200余戶,村莊整體布局更加合理,農房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治污水:從“污水橫流”到“清水繞村”
針對農村污水收集難、處理難的問題,廬山市因地制宜推進污水治理設施建設。
在水源保護區、人口集中區域,推廣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站,實現生活污水應收盡收、達標排放。在地勢復雜、居住分散的村莊,采用三格式化糞池+人工濕地相結合的處理模式,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凈化污水,既降低建設和運維成本,又契合鄉村自然生態特點。
同時,加強對養殖污水、農田退水的管控,引導養殖戶建設雨污分流、糞污處理設施,推廣生態種養模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的影響。截至目前,廬山市行政村已建成村級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管控率達到了95.65%。昔日“污水靠蒸發”的現象得到根本性改變,村莊周邊的溝渠、池塘水質明顯改善。
治垃圾:從“隨手亂扔”到“分類減量”
廬山市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模式,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配備村級保潔員623人,建立“一人一崗一區域”的清掃保潔責任制,確保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從“末端處理”轉向“源頭減量”,在村莊設置分類垃圾桶,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對于可回收物,由村級回收站統一收集后交由專業公司處理;對于廚余垃圾,推廣“堆肥還田”模式,變廢為寶;對于建筑垃圾,建立“農戶自愿、村集體保管(收集)、就地還村利用(鄉村建設利用)”等村莊建筑垃圾處理模式和機制,引導群眾將垃圾分類規整堆放,就地資源化利用。
廬山市蛟塘鎮鐵門程村通過清理村內溝渠雜物、整治亂堆亂放、完成道路美化,讓鄉村“里子”更實、“面子”更靚,村民生活舒適度、幸福感直線上升。
治廁所:從“露天旱廁”到“衛生實用”
廬山市堅持“群眾自愿、因地制宜、經濟適用、長效管護”原則,全面推進廁所革命。在改造過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嚴格實行“首廁過關”制,確保改一個、成一個、帶一片。
針對地理條件和改廁空間不同,分類推廣“三格式+小型人工濕地”“三格式+土地滲濾系統(生態庭院)”“三格式+污水管網”等多種處理模式。
同時,建立健全農村改廁后續管護機制,依托“萬村碼上通”5G+平臺,建立信息化申報維修服務體系,實現“一網統管”,讓衛生廁所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續,讓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治風俗:從“被動觀望”到“共建新風”
通過“圍廬夜話”將群眾意見訴求收集并解決,這是廬山市創新舉措,推行“有事大家說,我們盡力辦”的基層治理議事平臺。
通過該平臺開展了2000余次活動,重點圍繞鄉村振興、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內容,聽民情、解民憂,有效避免了過去“干部一身汗,群眾瞧不上”的問題。
同時,以“積分”激活治理“活水”,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家園建設。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模式,各鄉鎮建成至少1個積分制示范基地(紅黑榜、道德銀行等),每月對獲得表彰的優秀示范村給予1~5分不等的加分,在群眾中廣泛樹立典型意識,營造比學趕超氛圍,讓文明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形成“群眾主動參與、共建共享文明新風”的良好局面。
(殷小依 陳棟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程靜)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