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給孩子的“心理SPA”,讓心理健康從0歲發育行為促進開始
世界精神衛生日又稱為“世界心理健康日”,時間是每年的10月10日,2025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
提到“SPA”,大家會想到放松身心、舒緩壓力。其實,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需要這樣的“定期保養”——就像身體需要體檢、運動來維持健康,孩子的心理從0歲起就需要日常的“心理SPA”。
很多家長誤以為“心理保健”是出現問題后的補救措施,卻忽略了: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日常行為關注和呵護,才是預防心理問題、培養心理韌性的關鍵。同時,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母嬰心理健康是孩子心理發育的起點,把“心理SPA”融入成長全程,讓心理保健成為常態,才能為孩子筑牢一生的心理基石。
今日科普就聊聊孩子們的“心理SPA”,讀完需要點耐心哦!
01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SPA”:從0歲開啟的日常呵護
孩子的“心理SPA”不是復雜的專業治療,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輕松的心理滋養方式,核心是“回應、陪伴、共情”,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及時滿足,負面情緒自然消解。
嬰幼兒期(0-3歲):母嬰聯結“滋養型”SPA
0-3歲是心理發育的關鍵期,孩子的安全感、信任感全依賴于與主要照料者(多為媽媽)的聯結,“心理SPA”的核心是“及時回應、親密互動”,幫孩子建立“世界是安全的”基本認知,這是一生心理健康的根基。
0-1歲(嬰兒期):“秒回應”SPA
嬰兒通過哭聲表達需求,餓了、困了、不舒服都會哭。此時的“心理SPA”就是“及時回應”——聽到哭聲后,用溫和的語氣說“媽媽來了”,同時喂奶、換尿布或輕輕抱起安撫,而非“哭了不抱,怕慣壞”。這種回應會讓嬰兒感受到“我的需求會被滿足”,逐漸建立安全感。此外,每天多次的“肌膚接觸”(如豎抱、親子撫觸)、“眼神交流”(喂奶時看著寶寶、用微笑回應他的咿呀學語),都是最有效的心理滋養。
案例片段:
6個月的樂樂夜里頻繁哭鬧,媽媽起初以為是“鬧覺”,后來發現只要把他抱在懷里,貼著胸口聽心跳,他就會慢慢安靜。原來樂樂剛經歷換保姆,熟悉的照料者變化讓他缺乏安全感,而媽媽的心跳聲像子宮里的環境一樣讓他安心。之后媽媽每天固定做2次親子撫觸,邊撫觸邊說“樂樂是媽媽的寶貝”,一周后樂樂的夜哭明顯減少,看到媽媽就會主動伸手要抱——這就是嬰兒期“心理SPA”的力量:用熟悉的感官體驗,幫孩子重建安全感。
1-3歲(學步期):“支持性”SPA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學走路、探索世界,同時會出現“認生”“發脾氣”等表現,“心理SPA”的重點是“支持探索、接納情緒”。孩子嘗試自己吃飯、穿衣服時,不急于包辦,哪怕弄臟、穿錯也先鼓勵;當孩子因“想要的玩具得不到”哭鬧時,不指責“不懂事”,而是蹲下來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要,我們先玩別的,下次再買好不好?”同時輕輕拍背安撫。此外,通過“親子共讀”(看簡單的繪本、指認圖片)、“游戲互動”(玩躲貓貓、搭積木),既能滿足孩子的探索欲,又能強化親子聯結。
案例片段:
2歲的天天學系鞋帶時總系不好,氣得把鞋子扔在地上哭。媽媽沒有幫他系好,而是拿起另一只鞋說“我們一起試試,媽媽教你把鞋帶變成‘小兔子耳朵’”,邊示范邊鼓勵。雖然最后還是媽媽幫忙完成,但天天擦干眼淚,認真看著媽媽的動作。之后每次學新技能,媽媽都會說“沒關系,我們慢慢來”,慢慢地,天天遇到困難時不再輕易哭鬧,而是會說“媽媽,一起幫我”——學步期“心理SPA”,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讓他知道“遇到困難時,有人會支持我”。
幼兒期(3-6歲):情緒“晴雨表”SPA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會用復雜語言表達情緒,“心理SPA”的重點是幫他們“識別情緒、接納情緒”。家長可以借助繪本、玩偶做“情緒角色扮演”,比如通過《我的情緒小怪獸》告訴孩子“生氣、難過都是正常的”;每天花10分鐘和孩子做“專屬游戲”,比如搭積木、過家家,讓孩子在陪伴中獲得安全感——這就像給幼兒的心理“打基礎”,筑牢安全感的防線。
案例片段:
4歲的朵朵最近總愛發脾氣、摔玩具,媽媽沒有批評她,而是拿出玩偶說:“小熊今天也因為搶不到皮球生氣了,你覺得它該怎么辦呀?”朵朵說:“可以告訴媽媽呀!”媽媽順勢抱住她:“你要是不開心,也可以告訴媽媽,我們一起想辦法。”之后,媽媽每天睡前和朵朵聊“今天最開心的事”,慢慢發現朵朵發脾氣次數少了,還會主動說“我今天有點難過,因為沒人和我玩”。
學齡期(7-12歲):壓力“解壓閥”SPA
進入校園后,孩子面臨學業、社交的初步壓力,“心理SPA”的重點是“疏導壓力、培養興趣”。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周心理放松日”,比如一起爬山、拼樂高、聽音樂,讓孩子在喜歡的活動中釋放壓力;也可以建立“情緒日記”習慣,鼓勵孩子用畫畫、文字記錄當天的心情——這就像給學齡兒童的心理“清緩存”,及時清空負面情緒,避免壓力堆積。
案例片段:
10歲的小軒最近因為作業多、考試頻繁變得煩躁,每天放學回家都唉聲嘆氣。爸爸沒有催他“快點寫作業”,而是提議:“我們每天放學后先去樓下打20分鐘籃球,再回來寫作業好不好?”堅持兩周后,小軒告訴爸爸:“打完球后,感覺寫作業都有勁兒了。”爸爸還和他一起做了“壓力貼紙墻”,把煩惱寫在貼紙上,完成一項任務就撕掉一張,看著貼紙減少,小軒的焦慮也慢慢緩解了。
青春期(13-18歲):心靈“樹洞式”SPA
青春期孩子渴望獨立又容易迷茫,“心理SPA”的重點是“尊重邊界、平等溝通”。家長要學會做“傾聽者”而非“說教者”,比如孩子聊起追星、校園八卦時,先認真傾聽再適度引導,而不是直接否定;可以給孩子留“成長便簽”,比如在書桌貼“今天的你也很努力”,用含蓄的方式傳遞支持——這就像給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搭橋梁”,讓他們愿意主動傾訴,避免心理問題“藏起來”。
案例片段:
15歲的小雨最近總關著房門,媽媽沒有強行推門,而是在她桌上放了一本“交流筆記本”,寫道:“如果你不想說話,可以寫下來?!睅滋旌?,小雨在本子上回應:“同學說我穿衣服不好看,我很在意?!眿寢尰貜停骸懊總€人的審美不同,你覺得舒服最重要,媽媽覺得你穿運動服很有活力。”慢慢地,筆記本成了母女倆的“心靈樹洞”,小雨也愿意偶爾和媽媽聊起學校的事。
02 讓“心理SPA”成為常態:家長要避開3個誤區
誤區1:
“0-3歲孩子不懂事,不用管心理”
0-3歲是心理發育的“黃金期”,母嬰聯結的質量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此時的“心理SPA”看似簡單,卻是在給孩子的心理“打地基”,地基穩了,未來才不容易出問題。
誤區2:
“心理SPA是家長的事,孩子被動接受”
從學步期開始,就要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讓1-3歲的孩子選擇“今天玩積木還是讀繪本”,讓學齡期孩子制定“放松日計劃”,培養他們主動關注自己情緒的意識,學會自我調節。
誤區3:
“做了就有效果,沒效果就是沒用”
心理保健是“慢功夫”,就像身體SPA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變化。0-3歲的及時回應,可能要到孩子入園后才顯現出“適應快、不怯生”的效果;青春期的耐心傾聽,或許要過很久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但持續的呵護一定會在孩子心里埋下“被愛、安全”的種子。
溫馨提醒:
對于疑似及高危孤獨癥的0-3歲嬰幼兒、活躍注意力不足特質、確診孤獨癥或社交溝通、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阿斯博格綜合征等發育行為障礙性疾病和情緒障礙、心理應激等兒童,因診療干預療程長,對家庭心身壓力大,所以重視各年齡段心理保健和心理支持更為重要,也是康復重要環節,同時包括陪伴者的心理健康和彈性,直接影響預后和全家生活質量。
03 “心理SPA”:讓心理及行為健康呵護持續升溫
世界精神衛生日不是終點,而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呵護的“新起點”。為了讓“心理SPA”真正走進每個家庭,我們將持續開展各項工作,把心理保健和發育行為健康預警和促進變成日常習慣:
1.“親子心理行為健康促進”-家長課堂及兒童早期發展綜合訓練班常態化開設
①0-3歲回應性照護養育教育及母嬰家庭親子養育干預指導
②3-6歲語言、社交、睡眠習慣促進及情緒識別和家庭指導
③7-12歲注意力學習能力及情緒管理行為溝通技能綜合能力評估和家庭指導
④“育兒悅心 賦能家庭”直播
2.特色及專項評估和干預(康復)訓練課程
①不同年齡段語言、社交、智力及注意力、情緒評估
②集體及個體化認知理解、語言社交、運動、注意力訓練綜合干預(康復)課程
③線下線上干預指導
04 當“心理SPA”不夠時: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孩子出現持續的讓家長困惑的行為表現,比如0-3歲嬰兒長期哭鬧不止、拒絕進食、語言溝通退步,幼兒期頻繁噩夢、極度認生,學齡期拒絕上學、情緒低落超過2周,在兒科臨床就診及保健體檢的基礎上,建議家長保持警惕,多根“心弦”,及時帶孩子到??瓶纯础I的評估和干預不是“失敗”,而是給孩子的心理行為“精準護航”,就像身體不適需要看醫生一樣,心理困擾也需要專業支持。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從來不是“出現問題才關注”的事,而是從0歲開始的日常修行。從給嬰兒的一次及時回應,每一份投入都是在為孩子的成長積蓄心理力量。期待家長們和我們一起,讓“心理SPA”成為家庭常態,讓每個孩子都能帶著安全感和韌性,從容走過成長的每一段旅程。

▲“小星星居家篩查”預警表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