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覽潯城好風景 共見九江新動能!2025年長江經濟帶主流媒體九江調研行第二日
九江新聞網訊(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包四華 見習記者 劉思茹/文 孫昌模/攝)潯陽江畔,秋色宜人。看過了秋夜里琵琶亭的靜謐雅致,領略了月色下潯陽樓的古韻悠悠,10月11日,為進一步了解九江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的新氣象與新做法,調研組先后來到了九江德福科技有限公司、九江港城西港區集裝箱碼頭、九江九八抗洪展陳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口段以及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等地,還共同觀看了“贛超”比賽。


走進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據化的中央控制室和科技感十足的展廳展現了“德福力量”。整潔的現代化生產車間讓調研組眼前一亮。隔著玻璃,這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用高精度、規模化的銅箔作業向遠道而來的貴客訴說著九江電子材料制造從傳統模式走向智能化、高端化的故事,其電解銅箔生產能力達年產19.1萬噸,產能位居全球第一。

接著,調研組一行來到了九江港城西港區集裝箱碼頭。在這里,江風伴隨著鳴笛,紅色“巨手”用集裝箱搭滿五彩的“積木”方陣,貨輪在碧江上穿梭。九省通衢潯陽城,向江圖強港口興。一幅繁忙的“秋日貨運江景圖”在調研組面前徐徐展開。

“本以為只有舟山港這樣的沿海碼頭才能形成大規模的物流,沒想到九江港作為沿江內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竟能超過34萬標箱,這和壯闊江景一樣令我震撼。”浙江省報業協會副秘書長、高級記者俞佳友表示,期待九江港在長江經濟帶發揮出更大、更新作用,也相信九江發展會越來越好,自己會通過更多報道讓浙江人民了解九江魅力。

石碑不語,歲月能言。抗洪紀念碑下,媒體嘉賓們走進了九江九八抗洪展陳館。沉浸式專題展廳呈現著軍民攜手共抗洪魔的起承轉合,講解員深情講述出展品背后的動人故事,大家凝神觀看,靜心聆聽。眾人以展廳為媒,“穿越”至二十七年前九江抗洪現場,再聯想到近日所見九江的繁榮景象,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以及九江對抗洪精神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鄱陽湖口,長江岸邊。調研組來到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口段。眾人先登石鐘樓賞江湖兩色,再乘郵輪近距離接觸鄱陽湖與長江,一步一景,美不勝收。大家時而駐足欣賞,時而用設備拍攝留念。登石鐘樓,感蘇軾賦《石鐘山記》之逸興;船游鄱湖,賞“石鐘山下浪千載”的江湖奇景。生態實踐與文化傳承在此交融,大家讀懂了九江綠色發展的底蘊,觸摸到了九江歷史文化的脈搏。

傍晚,調研組一行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探訪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廠區內,夕陽灑在綠草地上,身著藍裝的工人騎著自行車,在巨大光潔的裝置間往來,蒸汽如云朵自裝置頂部裊裊升起。看到此景和實驗室走廊里員工自己拍攝的園區照片,眾人不禁感嘆:真美!講解員向大家介紹道:“九江石化致力于打造世界領先的綠色智能煉化企業,將智能化融入安全環保、設備管理等各個環節,實現收率提升、能耗下降,環境在線監測實時數據遠超國際標準。”九江石化以卓越的實踐成果與作業環境,向調研組充分展現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新風貌。

“此次調研行讓第一次來九江的我感受到了九江的多重魅力:長江邊,潯陽樓、琵琶亭沉淀著千年文脈;九江港躋身2億噸大港行列;德福、九江石化等產業勢頭正盛。山水與產業共生,傳統與現代交融。可以說,九江不僅是座有魅力、有活力的城市,更是一座有潛力的城市,祝九江未來的發展越來越好!”上海市報業傳媒行業協會辦公室副主任陶柯說道。
當晚,調研組在市體育中心觀摩九江隊主場對陣贛州隊的“贛超”半決賽,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各地媒體人與觀眾一同為隊員打氣助威,感受現場的熱烈氛圍。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