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4321”工作法守護農村舌尖安全
九江新聞網訊(張陽蕾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陳沽玥)今年以來,一場圍繞農村假冒偽劣食品的精準整治行動在全市鋪開,一套名為“4321”的工作法,讓守護“舌尖安全”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整治行動并非“大水漫灌”,而是建立在精準的“底數”之上。市市場監管局首先開展了生產主體、經營主體、投訴舉報、案件查處“四個起底”,全面梳理出全市583家食品生產企業、1748家獲證小作坊、8986家食品經營主體、1家電商平臺、1439家食品類網絡經營主體,和28家已登記經營主體食品類網絡主播、640個個人主播,深度剖析近三年2367條投訴與案件數據,歸納出13類問題表現,據此制定了精準的“問題-整改-責任”三張清單,使監管靶向性大幅提升。
為形成長效治理合力,我市著力健全執法聯動、協同監管、風險會商“三項機制”。與公安機關簽訂《共同推進整治農村假冒偽劣食品 依法嚴厲打擊食品違法犯罪協作機制》,聯合潯陽區市場監管局、市檢驗檢測中心及農批市場開辦方制定《九江市食用農產品市場食用農產品安全協同監管工作機制》,與市農業農村局共同制定《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聯動監管的合作備忘錄》,組織農業農村、公安等部門開展農村食品安全風險會商和預警交流3次,深入分析研判風險隱患。同時,針對傳統節假日等重點時段,及時發布食品安全風險提示和消費提醒,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在具體推進中,我市強化“雙輪驅動”。強化以市帶縣,一體推進整治。市局主要領導帶頭,采取“四不兩直”方式直插基層一線,累計檢查生產經營主體24家,發現問題隱患46條并全部整改到位,形成以市帶縣、市縣聯動的工作格局。強化以案開路,加大打擊力度。重點深挖并成功辦理2起由省局督辦的重大案件,打擊成效明顯,形成有力震懾,達到了“查處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
此外,數字智慧正成為我市守護農村食品安全的新力量。在柴桑區,網絡餐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率先在全省實現縣域規模商戶集中接入,累計投入近100萬元,覆蓋率超70%;瑞昌市則試點推進豬肉數智化追溯與山藥全鏈條監管,同步實施“放心食品進農村”行動。
“四個起底”“三項機制”“雙輪驅動”“一個創新”,“4321”工作法推動專項整治走深走實。截至目前,全市共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6568家次,排查整改問題隱患2396條;立案284件,罰沒50.67萬元,收繳假冒偽劣食品2904.17公斤,移送其他行政機關線索1件;行刑銜接8件,聯合公安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個,切實凈化了農村食品消費環境,筑牢了舌尖安全防線。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