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縣第三中學開展節約糧食主題班會
九江新聞網訊(王文強)為深化學生對糧食安全的認知,將“珍惜糧食”從理念轉化為日常習慣,德安縣第三中學以世界糧食日為契機,組織各班級開展節約糧食主題班會?;顒油ㄟ^“學知識、辨現象、踐行動”三維環節,引導學生做懂糧食、愛糧食、節糧食的“知食分子”,更有學生在食堂就餐時用“空餐盤”打卡,讓“不剩飯”成為校園新風尚。

班會課堂:做“知食”者,懂糧食之重
“什么是‘知食分子’?不僅要知道‘吃什么’,更要知道‘糧食從哪來’‘浪費有多痛’!”班會課上,班主任以趣味提問開篇,迅速點燃學生興趣。

在“知糧史”環節,各班通過動畫短片展示“一粒小麥從播種到收割”“一粒大米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讓學生直觀看到糧食種植需經歷耕地、播種、施肥、收割、加工等十余道工序,背后是農民數月的辛勤勞作。部分班級還邀請生物老師客串講解,結合“全球糧食產量分布”“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等數據,讓學生明白“糧食安全并非理所當然,全球仍有8億人面臨饑餓”,打破“糧食充足就可隨意浪費”的認知誤區。
在“辨浪費”互動環節,學生們分組討論“身邊的糧食浪費現象”:從食堂打飯時“眼大肚小”導致的剩飯,到家庭聚餐中“講排場”剩下的菜,再到零食吃一半就丟棄的行為,大家紛紛列舉并分析危害。“以前覺得剩飯一點點沒關系,現在才知道,全校每人每天剩一口飯,一年下來就是上千斤糧食!”八年級學生李同學的發言引發全班共鳴,也讓“不剩飯”的意識進一步扎根。
最后,各班共同制定《“知食分子”行為公約》,明確“按需打餐、不挑食、剩菜打包、監督浪費”等具體要求,學生們逐一在公約上簽名,承諾用行動踐行“知食”擔當。
食堂實踐:曬“空盤”,踐“不剩飯”之諾
主題班會的教育效果,很快在食堂就餐場景中顯現。以往個別學生“餐盤菜品、米飯剩半”的情況大幅減少,更多學生主動踐行“按需取餐”:打飯時主動對食堂阿姨說“少一點,不夠再添”;遇到不愛吃但有營養的蔬菜,也嘗試吃完不浪費;若有剩余飯菜,會主動打包帶走。
不少班級還發起“‘知食分子’空盤打卡”活動,學生們吃完飯后,拍下自己干干凈凈的餐盤照片,分享到班級群或朋友圈,配文“今天我是‘知食分子’,光盤打卡成功!”從照片中可見:有的餐盤里蔬菜、米飯吃得一粒不剩,有的連湯汁都蘸凈,甚至有學生特意展示“空湯碗”,用細節傳遞節約態度?!艾F在打飯會先想自己能吃多少,吃完看到空餐盤,特別有成就感!”七年級學生張同學拿著打卡照片說,身邊同學還會互相“比光盤”,節約氛圍越來越濃。
此次活動,不僅讓德安三中的學生成為“懂糧食”的“知食者”,更成為“節糧食”的“踐行者”。學校德育處負責人表示,后續將把“光盤行動”納入班級日常評比,通過校園廣播分享節糧愛糧小故事,讓“不剩飯”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讓節約糧食的青春底色更加鮮明。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