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插在項目上 黨員攻堅當先鋒——九江經開區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建設紀實

九江經開區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配套設施工程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搶抓有利天氣,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

夜間,黨員干部在九江經開區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配套設施工程建設現場,討論項目建設進度。
近日,記者走進九江經開區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施工現場,一片繁忙的施工場景映入眼簾,機械作業聲此起彼伏,施工人員分布在各個點位,黨員先鋒崗、工人先鋒號、青年突擊隊等旗幟在項目工地高高飄揚,在項目黨組織的帶領下,建設者們正搶抓有利天氣,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
為實現“雨污徹底分流、消除城市內澇、全面提質增效”的核心建設目標,九江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積極統籌、主動作為,建立了“區黨工委書記月調度、區管委會主任半月調度、區分管領導周調度”的層層推進的工作機制。今年以來,九江經開區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現場督導并召開項目推進會110余次。九江經開區深入踐行“黨旗插在工地上、支部建在項目上”的理念,以黨建為引領,將黨的領導貫穿項目建設全周期,有力地推進項目建設提速提質。目前,項目主體泵房已基本完成,相關配套工程進入沖刺階段,“苦戰70天,全面完成項目工程任務”的攻堅號角已拉開,全體建設者正以“滿弓”姿態全力沖刺建設目標。
鑄就攻堅堡壘 組織力從相加到相融
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具有管線復雜、改造施工難度大、時間緊的困難,單靠某一家單位“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如何凝聚多方合力,切實推動項目建設提質提效?今年5月,臨時黨支部應運而生。以黨組織為紐帶,打破參建單位間的行政壁壘,匯聚起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各方黨員,成員涵蓋區職能部門干部、項目技術骨干與一線施工黨員,構建起以黨支部為統領、黨小組為觸角、黨員為細胞要素的工作格局,真正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難題共解”,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項目攻堅的實際效能。
項目臨時黨支部以“黨建+項目”模式凝聚合力,建立“每日現場調度、每周聯席會商、每月黨群懇談”工作機制,聚焦項目建設堵點難點,制定“一項目一方案一服務團隊”攻堅計劃,通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嚴格把控工程進度與質量。目前項目已實現關鍵節點全面突破,在項目泵房主體基本完工的同時,配套設施建設同步跟進,為項目竣工投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勇當攻堅先鋒 戰斗力在急難險重中淬煉
項目臨時黨支部不僅是“組織中樞”,更成為黨員踐行使命的“戰斗陣地”。黨員以“一人雙崗、雙重身份”踐行使命,同步設立“黨員先鋒崗”和“紅旗責任區”,對關鍵節點工程實行黨員責任制,明確黨員在質量管控、進度攻堅、安全監督中的職責,讓黨員在攻堅一線亮身份、作承諾,用實干破解項目建設中的“硬骨頭”。
“關鍵崗位一個蘿卜一個坑,我們多盯一點,項目就能快一點,居民就能早一點受益?!表椖拷ㄔO總工程師、也是黨支部成員的魏巍介紹,目前根據施工作業面,劃分了19個“紅旗責任區”,每個責任區的黨員負責人都將對施工過程中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跟進,通過“日跟蹤、周復盤、月通報”確保各項任務不打折扣。為抓工期、保質量,黨員干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夜間施工力度,搶晴天、戰雨天,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同時嚴格落實“領導帶班”制度,高風險工序全程監督,夜間巡查時全程記錄履職情況,對發現隱患當場要求立行立改,做到“隱患不過夜、問題閉環銷號”,切實高質高效推動項目建設。
筑牢惠民根基 服務力在系統治理中彰顯
在全力推進主體工程建設的同時,該項目堅持系統治理理念,同步完善配套管網系統,統籌解決雨污分流、內澇治理等民生難題,讓項目建設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項目建設過程中,項目黨組織負責人帶領施工人員開展管網“地毯式”排查,摸清管網情況,“逐點位、逐路段”核實施工圖,聚焦“是否沖突、是否過度、是否缺錯、是否可行”四個維度進行細致核實,同步優化設計方案,將內澇治理融入管網改造細節。施工過程中,團隊還組織現場再復查、再核實,實施全過程設計優化,嚴控建設成本。
同時,堅持把黨建工作融入安質管控。選聘群眾安全生產監督員5名、青年安全質量監督員5名,深入開展“黨員責任區”“黨員安全示范崗”“群眾安全生產監督員”“青年安全質量監督崗”等活動,形成檢查記錄、檢查通報,及時消除施工現場安全隱患,全方位筑牢安全生產防線。在驗收階段,由參建方及建設、環保、街道、社區、物業等相關部門和單位組成的驗收小組,通過多方參與、多維度評估的方式,對項目進行現場核查及驗收,全力打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民生工程、樣板工程,確保項目建設實效能夠長效發揮,切實惠及群眾。
黨建領航聚合力,項目攻堅惠民生。九江經開區上下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引領,加力推動李家山泵站雨污水管網改造項目建設提速沖刺,向廣大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民生項目答卷,為九江經開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特約記者 黃安 見習記者 蔡文含 本報記者 梅俊/文 蔡欽/攝)
責任編輯:



